應對“新東北現象”的“吉林答卷”

近年來,我省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快老舊生產裝置和產品升級改造,讓一批老工業企業煥發了生機,經濟社會保持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這是吉林哈達灣老工業區搬遷改造項目現場。記者石雷攝
盛夏的白山松水間,處處綠意盎然、生機勃勃,一幅轉型升級、結構調整的新畫卷,也在這片大地上勾勒出新的時代氣息。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吉林搶機遇、拼空間、攢后勁,下大功夫在穩增長、調結構中尋動力,全力以赴破解制約發展的結構性、機制性根本問題。新的亮點正在點燃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新希望。
搶機遇:千里縱橫“大巡檢”
6月4日至13日,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分別帶隊,沿東、中、西三線走進37個市縣和開發區,對全省72個重大項目進行集中巡檢,活動行程近4000公里。
如此大規模、高密度的巡檢,吉林少有,從中能感受到我省面臨的經濟下行壓力和渴望增長的急迫心情。
打開今年一季度的“成績單”,我省經濟發展不容樂觀: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三項主要指標的增長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面對持續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利用施工黃金期,加快項目建設,就成了穩增長的當務之急。這次巡檢的72個重大項目總投資2288億元,一旦建成,拉動作用將十分明顯。
在積極爭取到全國工商聯“民企吉林行”后,早在今年1月份,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通知,要求各市(州)提前開展“走出去”“請進來”項目對接,并建立招商引資項目“月調度”工作機制,加強項目跟蹤調度。
6月25日,一大批全國工商聯常委企業和全國知名民營企業來到吉林,參加“民企吉林行”投資說明會暨項目簽約儀式,當天就有57個代表性項目簽約。截至目前,吉林共簽約677項,總額4711.2億元。此外,還有協議和意向項目600余項,總額8000億元。
省經合局局長王志厚說,從簽約情況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項目多,項目達產后將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這既是穩定當前經濟增長的現實之舉,也是推動結構調整、實現轉型升級的長遠之策。
拼空間:要“無中生有”,也要“有中生新”
今年兩會期間和此后,中央對我省的經濟發展高度重視,對加快結構調整,實施轉型升級,加大對外開放開發和實現新一輪東北振興,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寄予厚望。
結構不合理,讓吉林吃盡苦頭。以吉林的工業結構為例,汽車、石化、冶金、建材、裝備制造等占比近70%。這種經濟結構極易受市場和環境變化制約。然而,在GDP增長連續超10%的10年間,結構問題被快速發展的光鮮掩蓋了。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面對老工業基地新一輪振興,全力以赴調結構,成為吉林決不能再錯過的歷史機遇。
記者日前來到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的衛星總裝大廳,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對“吉林一號”衛星進行調試。這將是我國第一顆地方商業遙感衛星。下半年,“吉林一號”將實現首星發射。投產后,這個新興產業將拉動光學制造、機械制造、自主遙感信息處理等“微笑曲線”兩端的相關產業。在一汽大眾,奧迪Q工廠正在抓緊建設。僅這兩個千億元級的項目完成后,就可新增產值逾2000億元,相當于去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20%。
新興產業“無中生有”,傳統產業“有中生新”。從2011年至今,吉林醫藥健康產業逆勢而上,一年邁上一個臺階,連續5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今年前4個月實現473.8億元,同比增長14.2%。從目前發展勢頭看,三五年內醫藥健康產業有望超越汽車產業,成為我省的重要支柱產業。
攢后勁:立足“五大優勢”推動“五大發展”
6月25日,在中俄朝三國交界的吉林省琿春市,一列載有煤炭、鐵精粉和樟子松板材的列車緩緩駛進中俄琿春鐵路口岸,這是琿春首次實現單列多品種貨物運輸,標志著當地對外開放又向前邁進一步。
加快對外開放是我省破解當前困境的舉措之一。對于當前的困境,省委、省政府有著清晰的判斷:全球經濟格局調整和我國經濟向更高形態演化并進入新常態,傳統產業發展困境和老工業基地深層矛盾再次凸現。破解的根本方法,就是靠改革、靠開放、靠創新、靠市場。
我省打出了“五大發展”的底牌。發揮老工業基地振興優勢,加快創新發展;發揮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優勢,加快統籌發展;發揮吉林沿邊近海優勢,加快開放發展;發揮吉林生態資源優勢,加快綠色發展;發揮吉林科教、人才、人文優勢,加強社會治理創新,加快安全發展。
破除制約全面振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簡政放權首當其沖。我省實現了省級非行政許可項目“零審批”,省級行政審批項目由592項減少到234項,今年還將下放15%左右。
為了鼓勵民營市場主體發展,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我省創新變審批制為注冊制,涌現一批創業創新亮點。以“吉林三姐”為例,“吉林大姐”家政服務、“吉林巧姐”手工制作、“吉林網姐”電子商務已經成為品牌,累計帶動全省67萬婦女就業創業。
今年一季度,我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8%,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在東北區域處于最好水平。
擁有著“五大優勢”的吉林省,正在開足馬力,將潛能轉化成現實的發展動力,邁向“五大發展”并舉的快速道路。
(新華社長春7月7日電)新華社記者 王存理 褚曉亮 宗巍
盛夏的白山松水間,處處綠意盎然、生機勃勃,一幅轉型升級、結構調整的新畫卷,也在這片大地上勾勒出新的時代氣息。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吉林搶機遇、拼空間、攢后勁,下大功夫在穩增長、調結構中尋動力,全力以赴破解制約發展的結構性、機制性根本問題。新的亮點正在點燃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新希望。
搶機遇:千里縱橫“大巡檢”
6月4日至13日,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分別帶隊,沿東、中、西三線走進37個市縣和開發區,對全省72個重大項目進行集中巡檢,活動行程近4000公里。
如此大規模、高密度的巡檢,吉林少有,從中能感受到我省面臨的經濟下行壓力和渴望增長的急迫心情。
打開今年一季度的“成績單”,我省經濟發展不容樂觀: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三項主要指標的增長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面對持續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利用施工黃金期,加快項目建設,就成了穩增長的當務之急。這次巡檢的72個重大項目總投資2288億元,一旦建成,拉動作用將十分明顯。
在積極爭取到全國工商聯“民企吉林行”后,早在今年1月份,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通知,要求各市(州)提前開展“走出去”“請進來”項目對接,并建立招商引資項目“月調度”工作機制,加強項目跟蹤調度。
6月25日,一大批全國工商聯常委企業和全國知名民營企業來到吉林,參加“民企吉林行”投資說明會暨項目簽約儀式,當天就有57個代表性項目簽約。截至目前,吉林共簽約677項,總額4711.2億元。此外,還有協議和意向項目600余項,總額8000億元。
省經合局局長王志厚說,從簽約情況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項目多,項目達產后將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這既是穩定當前經濟增長的現實之舉,也是推動結構調整、實現轉型升級的長遠之策。
拼空間:要“無中生有”,也要“有中生新”
今年兩會期間和此后,中央對我省的經濟發展高度重視,對加快結構調整,實施轉型升級,加大對外開放開發和實現新一輪東北振興,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寄予厚望。
結構不合理,讓吉林吃盡苦頭。以吉林的工業結構為例,汽車、石化、冶金、建材、裝備制造等占比近70%。這種經濟結構極易受市場和環境變化制約。然而,在GDP增長連續超10%的10年間,結構問題被快速發展的光鮮掩蓋了。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面對老工業基地新一輪振興,全力以赴調結構,成為吉林決不能再錯過的歷史機遇。
記者日前來到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的衛星總裝大廳,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對“吉林一號”衛星進行調試。這將是我國第一顆地方商業遙感衛星。下半年,“吉林一號”將實現首星發射。投產后,這個新興產業將拉動光學制造、機械制造、自主遙感信息處理等“微笑曲線”兩端的相關產業。在一汽大眾,奧迪Q工廠正在抓緊建設。僅這兩個千億元級的項目完成后,就可新增產值逾2000億元,相當于去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20%。
新興產業“無中生有”,傳統產業“有中生新”。從2011年至今,吉林醫藥健康產業逆勢而上,一年邁上一個臺階,連續5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今年前4個月實現473.8億元,同比增長14.2%。從目前發展勢頭看,三五年內醫藥健康產業有望超越汽車產業,成為我省的重要支柱產業。
攢后勁:立足“五大優勢”推動“五大發展”
6月25日,在中俄朝三國交界的吉林省琿春市,一列載有煤炭、鐵精粉和樟子松板材的列車緩緩駛進中俄琿春鐵路口岸,這是琿春首次實現單列多品種貨物運輸,標志著當地對外開放又向前邁進一步。
加快對外開放是我省破解當前困境的舉措之一。對于當前的困境,省委、省政府有著清晰的判斷:全球經濟格局調整和我國經濟向更高形態演化并進入新常態,傳統產業發展困境和老工業基地深層矛盾再次凸現。破解的根本方法,就是靠改革、靠開放、靠創新、靠市場。
我省打出了“五大發展”的底牌。發揮老工業基地振興優勢,加快創新發展;發揮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優勢,加快統籌發展;發揮吉林沿邊近海優勢,加快開放發展;發揮吉林生態資源優勢,加快綠色發展;發揮吉林科教、人才、人文優勢,加強社會治理創新,加快安全發展。
破除制約全面振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簡政放權首當其沖。我省實現了省級非行政許可項目“零審批”,省級行政審批項目由592項減少到234項,今年還將下放15%左右。
為了鼓勵民營市場主體發展,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我省創新變審批制為注冊制,涌現一批創業創新亮點。以“吉林三姐”為例,“吉林大姐”家政服務、“吉林巧姐”手工制作、“吉林網姐”電子商務已經成為品牌,累計帶動全省67萬婦女就業創業。
今年一季度,我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8%,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在東北區域處于最好水平。
擁有著“五大優勢”的吉林省,正在開足馬力,將潛能轉化成現實的發展動力,邁向“五大發展”并舉的快速道路。
(新華社長春7月7日電)新華社記者 王存理 褚曉亮 宗巍
【本網責編 胡驍】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