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感知中國·吉林文化周”活動亮相德國柏林

當地時間7月7日,“2015感知中國——吉林文化周”活動亮相德國柏林,中德兩國青年藝術家互動交流,并為現場觀眾帶來一場盛大的聯誼演出。期間,“大美長白山”美術攝影作品展、“長白風韻”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鐵證如山》等吉版圖書展增活動相繼舉行,讓更多觀眾了解吉林。圖為中德青年藝術家交流。 特派記者鄒乃碩攝
中國吉林網訊(姜洋 吉林日報特派記者鄒乃碩)當地時間7月7日,“2015感知中國——吉林文化周”活動繼在法國取得圓滿成功后,又在德國首都柏林隆重舉行,這是此次吉林文化周的最后一站。德國外交部文化司中國事務主管,中國駐德國大使館臨時代辦、公使,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吉林省文化廳廳長等嘉賓出席開幕式并觀看演出。
中方代表在致辭中說,德國是中國的老朋友,建交43年來,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兩國間友好合作關系不斷發展。對于吉林省來說,德國則是一個有著悠久深厚情緣的國度。在近20多年的時間里,作為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中國一汽集團公司與德國大眾、奧迪公司始終保持著密切而友好的合作關系,一些如“啤酒節”、“卷心菜節”等德國傳統節日也開始在吉林流行。此次“感知中國”攜吉林文化來到德國,不但要與德國人民分享吉林的藝術和文化,還希望由此實現兩地人民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流。
德方代表對吉林代表團表示熱烈歡迎,他說,一汽集團的汽車制造在中國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代表性品牌紅旗車享有盛名。吉林省還有一家德國學校,兩地在教育方面的合作也十分緊密。相信吉林省文化代表團的到來,一定會推動兩地在更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當晚在柏林藝術大學音樂廳舉辦的演出,由四位朝氣蓬勃的德國大學生表演的薩克斯四重奏拉開帷幕。簡潔明快的青春西洋風很快轉入中國民族音樂會厚重古樸的異域中國風。當承載著古中國悠久文化故事、白山松水獨特地域風情的畫卷在碩大的屏幕上緩緩鋪滿視野,當由十幾種中國傳統民族樂器合奏的音樂伴著畫面悠揚飄起時,在場的德國觀眾瞬間被這奇妙的音畫意境帶入到萬里之外的中國、吉林。隨著音畫故事的交互推進,人們時而穿越在大宋盛世的繁華市井中,于一街一景一人一物中細細感受古中國歷史的繁華和民俗趣味,時而穿行在中國吉林的長白山林海、松花江浪濤間,于那山那水那人那情間觸摸另一種地域民族文化的豪情律動。特別是柏林大學生合唱團的加盟演出,更為這濃郁的東方古韻注入一絲西洋元素。演出結束時,全場爆發出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和歡呼聲。在觀眾熱情的要求下,音樂會兩次加演曲目,但觀眾仍未盡興,六分鐘長鳴不息的掌聲表達了那份不舍之情。
一位德國觀眾追到后場對演員們說:“這是我在德國聽到最精彩的一場中國民樂,你們什么時候舉辦第二次演出?還想再聽一次。這么美的音樂會,時間太短了!”一位熱愛音樂的德國女士說:“這個‘膝蓋上的提琴’(二胡)實在是太神奇了,只用兩根弦就能演奏出這么豐富的音樂,悲傷的、喜悅的、激情的、低沉的,什么樣的情感都表述的那么細膩!真是不可思議!”
在德期間,另一場由雙方聯袂打造的中德青年藝術家聯誼演出更多了一分互動交流的活潑靈動。藝術是無國界的,在這方共同的舞臺上,兩國演員沒有初識的陌生,沒有語言不通的隔閡,大家“你方唱罷我登場”,用帶有各自文化特色的音樂語言交流交融。
吉林省青年藝術家們充分發揮各種民族器樂的優長,用二胡講述蒙古族那達慕大會的歡騰熱烈,用琵琶演繹《天山之春》的意境深美,用柳琴描繪《春到沂河》的喜悅希冀,用竹笛吹奏出吉林人勤勞的性格特點,輕快的旋律讓舞臺上下、中德雙方的藝術青年們一起打著節拍,歡快的節奏在兩國年輕人的心間熱情舞動。
來自德國柏林各大學的30幾名大學生青春可愛,他們對這場交流演出的重視不亞于一次重大的考試。原本下午的演出,學生們一大早就來到音樂廳排練,吹奏、合唱,毫不含糊。他們為這場交流演出帶來了浪漫多情的薩克斯表演《in the mood》和小合唱。西洋爵士風與中國民樂風同臺競彩,交相輝映,各具特色!
演出持續一個小時,臺上臺下幾無界限,融洽的氣氛讓雙方藝術家都倍感酣暢淋漓。參加演出的德國柏林藝術大學學生塞巴斯蒂安·朗格說:“中國對于德國和很多國家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合作伙伴,今天在我們兩國年輕人之間舉行這樣的藝術交流,希望將來可以在更多方面加強合作。”
在德期間,“大美長白山”美術攝影作品展、“長白風韻”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也與德國觀眾見面,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展示吉林壯美的自然風光、綺麗的人文風情、獨特的地域文化。此外,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還舉行了《鐵證如山》等吉版圖書展贈活動,一批介紹中國歷史人文和展示吉林地域特色的圖書,讓德國觀眾更真切地感知了中國,認識了吉林。
此次活動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吉林省政府和中國駐德國大使館主辦,吉林省政府新聞辦、吉林省文化廳、吉林省外辦、吉林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和德國德中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等共同承辦。
中國吉林網訊(姜洋 吉林日報特派記者鄒乃碩)當地時間7月7日,“2015感知中國——吉林文化周”活動繼在法國取得圓滿成功后,又在德國首都柏林隆重舉行,這是此次吉林文化周的最后一站。德國外交部文化司中國事務主管,中國駐德國大使館臨時代辦、公使,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吉林省文化廳廳長等嘉賓出席開幕式并觀看演出。
中方代表在致辭中說,德國是中國的老朋友,建交43年來,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兩國間友好合作關系不斷發展。對于吉林省來說,德國則是一個有著悠久深厚情緣的國度。在近20多年的時間里,作為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中國一汽集團公司與德國大眾、奧迪公司始終保持著密切而友好的合作關系,一些如“啤酒節”、“卷心菜節”等德國傳統節日也開始在吉林流行。此次“感知中國”攜吉林文化來到德國,不但要與德國人民分享吉林的藝術和文化,還希望由此實現兩地人民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流。
德方代表對吉林代表團表示熱烈歡迎,他說,一汽集團的汽車制造在中國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代表性品牌紅旗車享有盛名。吉林省還有一家德國學校,兩地在教育方面的合作也十分緊密。相信吉林省文化代表團的到來,一定會推動兩地在更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當晚在柏林藝術大學音樂廳舉辦的演出,由四位朝氣蓬勃的德國大學生表演的薩克斯四重奏拉開帷幕。簡潔明快的青春西洋風很快轉入中國民族音樂會厚重古樸的異域中國風。當承載著古中國悠久文化故事、白山松水獨特地域風情的畫卷在碩大的屏幕上緩緩鋪滿視野,當由十幾種中國傳統民族樂器合奏的音樂伴著畫面悠揚飄起時,在場的德國觀眾瞬間被這奇妙的音畫意境帶入到萬里之外的中國、吉林。隨著音畫故事的交互推進,人們時而穿越在大宋盛世的繁華市井中,于一街一景一人一物中細細感受古中國歷史的繁華和民俗趣味,時而穿行在中國吉林的長白山林海、松花江浪濤間,于那山那水那人那情間觸摸另一種地域民族文化的豪情律動。特別是柏林大學生合唱團的加盟演出,更為這濃郁的東方古韻注入一絲西洋元素。演出結束時,全場爆發出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和歡呼聲。在觀眾熱情的要求下,音樂會兩次加演曲目,但觀眾仍未盡興,六分鐘長鳴不息的掌聲表達了那份不舍之情。
一位德國觀眾追到后場對演員們說:“這是我在德國聽到最精彩的一場中國民樂,你們什么時候舉辦第二次演出?還想再聽一次。這么美的音樂會,時間太短了!”一位熱愛音樂的德國女士說:“這個‘膝蓋上的提琴’(二胡)實在是太神奇了,只用兩根弦就能演奏出這么豐富的音樂,悲傷的、喜悅的、激情的、低沉的,什么樣的情感都表述的那么細膩!真是不可思議!”
在德期間,另一場由雙方聯袂打造的中德青年藝術家聯誼演出更多了一分互動交流的活潑靈動。藝術是無國界的,在這方共同的舞臺上,兩國演員沒有初識的陌生,沒有語言不通的隔閡,大家“你方唱罷我登場”,用帶有各自文化特色的音樂語言交流交融。
吉林省青年藝術家們充分發揮各種民族器樂的優長,用二胡講述蒙古族那達慕大會的歡騰熱烈,用琵琶演繹《天山之春》的意境深美,用柳琴描繪《春到沂河》的喜悅希冀,用竹笛吹奏出吉林人勤勞的性格特點,輕快的旋律讓舞臺上下、中德雙方的藝術青年們一起打著節拍,歡快的節奏在兩國年輕人的心間熱情舞動。
來自德國柏林各大學的30幾名大學生青春可愛,他們對這場交流演出的重視不亞于一次重大的考試。原本下午的演出,學生們一大早就來到音樂廳排練,吹奏、合唱,毫不含糊。他們為這場交流演出帶來了浪漫多情的薩克斯表演《in the mood》和小合唱。西洋爵士風與中國民樂風同臺競彩,交相輝映,各具特色!
演出持續一個小時,臺上臺下幾無界限,融洽的氣氛讓雙方藝術家都倍感酣暢淋漓。參加演出的德國柏林藝術大學學生塞巴斯蒂安·朗格說:“中國對于德國和很多國家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合作伙伴,今天在我們兩國年輕人之間舉行這樣的藝術交流,希望將來可以在更多方面加強合作。”
在德期間,“大美長白山”美術攝影作品展、“長白風韻”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也與德國觀眾見面,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展示吉林壯美的自然風光、綺麗的人文風情、獨特的地域文化。此外,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還舉行了《鐵證如山》等吉版圖書展贈活動,一批介紹中國歷史人文和展示吉林地域特色的圖書,讓德國觀眾更真切地感知了中國,認識了吉林。
此次活動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吉林省政府和中國駐德國大使館主辦,吉林省政府新聞辦、吉林省文化廳、吉林省外辦、吉林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和德國德中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等共同承辦。
【本網責編 胡驍】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