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開展多項主題活動讓老兵精神在傳承中綻放光彩

老兵,已經成為一個符號,一個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符號。他們是光榮的締造者,他們是歷史的見證者,他們是戰爭的幸存者。今天,老兵正在逐漸的逝去,但他們的英雄事跡絕不能消失。我們要與時間賽跑,我們必須把老兵的事跡珍存。白山松水間,文藝工作者、大學生志愿者已經在行動,“抗戰老兵口述史”搶救工作正在讓歷史留在今天。豐富多樣的主題活動讓抗戰精神再次綻放光彩。老兵精神,也激勵著吉林人在振興發展的浪潮中更有作為。
將百年記憶凝聚成文化遺產
“抗戰,這部分歷史雖說已經離我們遠去,但由于這些老兵的存在,歷史又顯得很近、很直接。面對這些生命,我們每一個心靈都受到深深的震撼。”吉林省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辦公室主任曹保明今年春節時陪一個敬老院的老人一起過年,看到一位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兵,“當時就想要為這些老兵做些什么,就想把他們的事跡記錄保存下來。因為老兵是人類生命史上關于抗戰最后的記憶載體,我們必須迅速搶救老兵口述史和挖掘老兵文化。”回來后,曹保明馬上行動,聯系有關部門,制定采訪計劃,向社會招募志愿者,3月28日,曹保明和來自各行各業的53名志愿者正式踏上“抗戰老兵口述史”的搶救征程。
近兩個月的時間,曹保明和志愿者們每天背著礦泉水,帶著面包,穿行于城市與鄉村,馬不停蹄,只為了快一點,再快一點。“在搶救、挖掘抗戰老兵口述史的日子里,每一天、每一刻,我們的心都在緊縮,我們實實在在的擔心,這次與他們的見面將是最后的相見。”曹保明和志愿者們走訪了全省271名在鄉抗戰老兵,但是,由于一部分老兵去了外地兒女家,或者身體情況等原因沒有采訪成功,只有30%左右的人接受了采訪。“老兵是一個奉獻的集體,他們忘掉了自己,想到的只是民族,只是這片土地,只是世界和平。他們沒有一個人提出任何要求,都覺得奉獻是應該的。我想這是我們國家非常珍貴的抗戰文化,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隨著曹保明和志愿者們走近老兵,仿佛也走進那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們是抗戰歷史的珍貴標本和活的‘化石’,我們的每一個志愿者每天都是含著淚在進行采訪。”
越行走,曹保明越覺得抗戰老兵口述史搶救工作刻不容緩。“見到老兵張林時,他已經又聾又啞,棺材都已經準備好了。”想起臨走時張林老人站在棺材旁慢慢地舉起右手,行的最后一個軍禮,曹保明有些哽咽,“那是一個戰斗的生命與這個世界作的最后訣別。”
“我們在與歷史漫步,我們在和生命賽跑。”曹保明說,老兵的記憶,銜接了人類一個世紀以來的思想,可以稱為百年記憶。“留下這些記憶,將是你、我、他和我們這一代人留給未來的最為珍貴的遺產。”
搶救抗戰老兵口述史,長春師范大學傳媒學院12級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黃忞也在爭分奪秒地進行著。在許多同齡人聚會、旅游、交朋友的時候,21歲的他已經背起攝像機,成為拍攝抗戰老兵口述史的志愿者,用鏡頭對準抗戰老兵,記錄他們一生的故事。
2014年寒假,黃忞參加了一次重走紅色革命之旅主題社會實踐,第一次接觸了抗戰老兵,就被老兵精神深深的震撼著。2014年的暑假,黃忞和另外2名同學一起,利用獎學金,自費走訪了19位抗戰老兵,拍攝了70多個小時的珍貴口述歷史資料。回到學校后,黃忞組織成立了記憶·關愛抗戰老兵公益志愿團,現已經發展到16人,專注于老兵口述歷史的拍攝。到目前為止,團隊已經拍攝了52位抗戰老兵,累計拍攝素材200多個小時。“希望通過我們的行動,讓更多人領會老兵精神的真諦,讓年輕人找到缺失的記憶。”黃忞還還經常去看望他采訪過的抗戰老兵,陪他們過生日,和他們聊聊天,“我想讓他們知道,我們年輕人沒有忘記過他們。”
和黃忞一樣始終牽掛著抗戰老兵的還有通化市退休干部孫艷華。她的名字和抗戰老兵的故事經常出現在報紙上。自從退休以后,孫艷華就開始“專職”采訪抗戰老兵,把他們的故事變成文字,傳承老兵精神。
孫艷華18歲時聽到了英雄鄒懷清塵封軍功、默默無聞的故事,特別感動。“從那時起,我就對老兵非常崇敬。”退休后,孫艷華完成了45萬字的、記錄英雄鄒懷清一生的作品--《軍旗的驕傲》。從此以后,孫艷華一直走在采訪老兵、報道老兵的路上。到目前為止,孫艷華已經采訪了47位老兵,公開發表了43篇作品。“這些老兵基本都有戰功,對共和國來說都是功臣。但有一位老兵對我說,‘戰爭年代,無名的英雄太多了,和犧牲的英雄比,我們不算什么。’上戰場殺敵,勝利后歸隱,我覺得老兵都不容易。一個國家需要夢想,一個民族需要精神食糧,咱們就應該弘揚老兵精神,讓更多的年輕人知道這種精神,把老兵精神傳承下去。”孫艷華正在用自己的筆把這些精神傳下去。
以活動激發動力,讓精神世代長存
詩歌、朗誦、征文、展覽、尋訪紅色足跡……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各項活動正在吉林大地蓬勃開展。
在吉林省博物院,《黑土軍魂》--東北抗日聯軍軍史陳列展廳里人流不斷。陳列利用豐富的抗聯文物、文獻和最新研究成果,對東北抗日聯軍的光輝歷程和歷史貢獻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展示。500多件抗聯典型文物,400余幅珍貴照片再現了東北抗日聯軍的英雄業績,謳歌了抗戰老兵的偉大精神。“重讀抗擊侵略的歷史,重溫抗戰老兵們為國捐軀的豪情壯志,讓我們受益匪淺。我們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吉林省雙魚貿易有限公司組織員工參觀展覽,大家為抗戰老兵的無謂精神豎起拇指。
在偽滿皇宮博物院暨東北淪陷史陳列館,一幅幅展板,一件件實物,向人們展示著日本帝國主義武力侵占中國東北、推行法西斯殖民統治的罪行。“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為那些不怕犧牲、甘于奉獻的抗戰英雄們感到自豪!”退休黨員牛洪生參觀展覽后,對參加抗戰的老兵們有著深深的敬佩。
在楊靖宇烈士陵園,“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的錚錚誓詞回蕩在青山翠柏之間。7月1日上午,來自通化市師范學院的新老黨員師生代表,站在楊靖宇將軍戎裝銅像下,在飄揚的紅旗下莊嚴宣誓。每一位師生在銘記歷史的同時,更表示要把老兵精神傳承下去。
在白山方大集團,抗戰老兵劉長俊為大家講述著當年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跡,“我們不能忘記英雄的犧牲,我們要把英雄的精神發揚光大……”經久不息的掌聲回蕩在會場。
省發改委組織廣大離退休干部開展詩歌征集、觀看二戰影片、參觀抗戰軍史展覽和看望抗戰老戰士等系列活動。通過活動,老同志們重溫了那段戰火紛飛的歷史,感悟到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大家紛紛表示,在新時期要繼續發揚黨的光榮傳統,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為實現偉大中國夢貢獻力量。
當人們再次回眸那段不平凡的歷史,當人們再次閱讀那些不平凡的人生,老兵們不怕犧牲、功而不傲、奉獻終身的精神點燃無數人心中的火焰,“我們要把老兵精神刻在心中!”老兵精神激發起無數奮起的聲音——
“我們要以革命功臣為榜樣,珍惜今天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將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工作中,愛崗敬業,奉獻社會。”解放軍第206醫院“愛心獻功臣”醫療小分隊醫生侯麗婷要用實際行動回報曾經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今天幸福生活的共和國功臣們。
“老兵精神激勵著我們要牢記歷史,努力學習,為了讓中國成為世界強國而努力拼搏,決不辜負先烈們為我們做出的犧牲。”參加“抗戰老兵口述史”搶救工作的大學生志愿者在老兵精神的感召下發出刻苦學習的宣言。
“老兵們不怕犧牲、功而不傲、奉獻終身的精神,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是我們民族精神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們要努力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老兵心坎上,讓他們的晚年生活過得更加幸福。”省民政廳副廳長李軒把所有感動化為工作中的行動。
危難時刻,老兵挺身而出;榮耀凱旋,老兵塵封功與名;遲暮之年,老兵繼續發揮著光和熱。今天,這些老兵已經步入耄耋之年。他們的記憶,或許已經成為歷程的碎片。老兵,經歷了烽煙,隱退了榮耀,但不能沉寂于歷史。我們正在歲月的底層打撈這些記憶的碎片,把這些記憶重新組合成一個龐大的歷史之鏡,讓老兵精神展現在世人眼前,讓老兵精神在傳承中綻放光彩,照亮過去,照亮現在,更照亮未來!
【本網責編 胡驍】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