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教育考試院致高考考生和家長的一封信
親愛的考生和家長:
2015年普通高考將于6月7日、8日舉行。高考關系國家人才選拔培養,事關廣大學子成長成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全面實施“一把手”工程,嚴格實行黨政領導問責制,對違紀作弊行為“零容忍”,嚴肅處理,不搞“下不為例”。
今年,我省集中開展了“打擊銷售作弊器材、凈化考點周邊環境、打擊替考作弊、凈化涉考網絡環境”4個專項行動。在考試招生多個環節采取更加嚴密的防范措施,努力為廣大考生創造公平公正的考試環境。教育、公安、工信組成10個聯合督查組深入考區一線加大督導檢查力度。考試期間,工信部門將投入所有監測車輛和設備,對所有考場進行全覆蓋,對作弊無線電信號全時偵測、壓制;公安部門增派警力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繼續異地選派監考教師,監考教師和考生座位圖一科一輪換,統一配備石英鐘和考試所用文具。對考試全程進行錄像并通過遠程進行在線監控;考試結束后,對監控錄像進行回放審查,嚴查違紀人員。
寒窗苦讀十二載,一朝作弊毀前程。教育部新修訂的《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和《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明確規定:攜帶手機等具有發送或接收信息功能設備者,認定考試作弊,各科、各階段考試成績無效,情節嚴重者,最高暫停參加各種國家教育考試3年。在校大學生、研究生參與替考、參與或者組織考試作弊,一律按照學籍管理規定開除學籍。望廣大考生自覺遵守考試紀律。
考試在即,考生和家長要合理安排時間,端正備考心態,積極準備應考;要排除雜念,任何違規、作弊行為都會記入考生本人的誠信檔案,影響考試、錄取和將來的工作、生活;不要輕信、購買和使用考試作弊器材。省教育考試院提醒考生要遵守考場管理規定,需持準考證和本人身份證進入考場(不準使用臨時身份證);不要攜帶各種具有發送或接收信息功能的設備、電子存儲記憶錄放、掃描等各種信息傳輸設備、手表以及答題用筆、橡皮、格尺、圓規、三角板、涂改液、修正帶等考試用品進入考點、考場;不要穿戴有金屬物品的服裝、鞋帽;不得攜帶影響入場檢查的與考試無關物品。
成功之路雖然沒有捷徑可走,但成才之道卻有萬千條途徑可循。高考只是開啟未來的一扇大門,并不是唯一成才之路,考生要以平和的心態參加高考,家長要以平和的心態看待高考。
省教育廳、省教育考試院和各考區招生辦都設立了監督舉報電話,接受社會廣泛監督。我們將嚴查各種違紀作弊行為,為考生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考試環境。
最后,預祝廣大考生考試順利!
吉林省教育考試院
2015年普通高考將于6月7日、8日舉行。高考關系國家人才選拔培養,事關廣大學子成長成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全面實施“一把手”工程,嚴格實行黨政領導問責制,對違紀作弊行為“零容忍”,嚴肅處理,不搞“下不為例”。
今年,我省集中開展了“打擊銷售作弊器材、凈化考點周邊環境、打擊替考作弊、凈化涉考網絡環境”4個專項行動。在考試招生多個環節采取更加嚴密的防范措施,努力為廣大考生創造公平公正的考試環境。教育、公安、工信組成10個聯合督查組深入考區一線加大督導檢查力度。考試期間,工信部門將投入所有監測車輛和設備,對所有考場進行全覆蓋,對作弊無線電信號全時偵測、壓制;公安部門增派警力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繼續異地選派監考教師,監考教師和考生座位圖一科一輪換,統一配備石英鐘和考試所用文具。對考試全程進行錄像并通過遠程進行在線監控;考試結束后,對監控錄像進行回放審查,嚴查違紀人員。
寒窗苦讀十二載,一朝作弊毀前程。教育部新修訂的《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和《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明確規定:攜帶手機等具有發送或接收信息功能設備者,認定考試作弊,各科、各階段考試成績無效,情節嚴重者,最高暫停參加各種國家教育考試3年。在校大學生、研究生參與替考、參與或者組織考試作弊,一律按照學籍管理規定開除學籍。望廣大考生自覺遵守考試紀律。
考試在即,考生和家長要合理安排時間,端正備考心態,積極準備應考;要排除雜念,任何違規、作弊行為都會記入考生本人的誠信檔案,影響考試、錄取和將來的工作、生活;不要輕信、購買和使用考試作弊器材。省教育考試院提醒考生要遵守考場管理規定,需持準考證和本人身份證進入考場(不準使用臨時身份證);不要攜帶各種具有發送或接收信息功能的設備、電子存儲記憶錄放、掃描等各種信息傳輸設備、手表以及答題用筆、橡皮、格尺、圓規、三角板、涂改液、修正帶等考試用品進入考點、考場;不要穿戴有金屬物品的服裝、鞋帽;不得攜帶影響入場檢查的與考試無關物品。
成功之路雖然沒有捷徑可走,但成才之道卻有萬千條途徑可循。高考只是開啟未來的一扇大門,并不是唯一成才之路,考生要以平和的心態參加高考,家長要以平和的心態看待高考。
省教育廳、省教育考試院和各考區招生辦都設立了監督舉報電話,接受社會廣泛監督。我們將嚴查各種違紀作弊行為,為考生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考試環境。
最后,預祝廣大考生考試順利!
吉林省教育考試院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