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旭你在哪里?爸爸等你回家”
兒子3歲走失 父親苦尋22年期待團圓
2021-03-08 標簽: 來源:延邊新聞網
22年前,延吉市民徐立和不到3周歲的兒子走失,從此,他踏上了漫漫尋子路……22年的日夜想念,22年的愧疚,為了找兒子,徐立和找遍了大半個中國,欠了外債,但從來沒有放棄過,他期待有一天父子能夠團聚。
患病爺爺一覺醒來
孫子不見了
每當回想起1998年7月16日那個下著雨的下午,徐立和都有一種錐心的痛楚……他的兒子徐東旭走失了。
當年,徐立和離異,帶著不到3周歲的兒子跟父母一起暫住在延吉市公園路與園川街交會處的原麗都小市場附近。事發當日,徐立和清早就與母親出門,在梨花路路邊擺攤,留患病的父親在家看孩子。下午3時許,父親突然急慌慌地來到攤位,“我下午睡著了,醒來發現孩子不見了。” 徐立和頓時感覺像晴天霹靂一樣,立即往家趕,而這天空也像人的心情一樣糟糕,下起了瓢潑大雨。“如果不是那場大雨,也許孩子不能丟。”
“有人說孩子可能被摘掉器官害死了,也有人說可能被拐走賣了。但我始終相信,能夠找到他。”徐立和說,當時,在家附近找了很久沒找到,就到延吉市公安局延西派出所報了案。第二天,報紙、電視全都播報了孩子走失的消息,為了尋找兒子,那段時間,幾乎天天在火車站守著,只要看到像兒子的孩子,就會沖上去看。他還從家的位置一路向西,印發了尋人啟事,找了很多人貼了一個多月的尋人廣告,可孩子始終杳無音訊。
徐立和告訴記者,那個年代,沒有監控等設備,兒子走失時的線索極少,唯一的線索是,民警調查發現了一名男子,有人看到他騎著自行車帶走了孩子,但后來,該男子將孩子放在了麗都小市場就走了。而周邊的人以為孩子的家長就跟在他身后,誰也沒有注意最終孩子跟誰離開了市場。
花光全部積蓄尋子
跑遍大半個中國不放棄
自從兒子走失后,徐立和開始瘋了一樣出門尋找,本地一無所獲,他開始踏上遠行的征程。這么多年,一直沒有放棄對兒子的尋找。
當年通過調查,徐立和得知,他家附近居住的除了本地居民,另一半基本都是山東、河南、河北來的外地人,為此,他制作了許多尋人資料和小廣告到各地尋人,“孩子丟了后,夏天時我做點小生意,秋天、冬天幾乎都在外面找孩子,沒錢了就借錢出去找。”陸陸續續,各種真假難辨的信息匯集過來。
“只要聽到哪里有被拐延邊小孩的消息,我就會過去看”。2000年, 河南有人給徐立和打來電話說,他們村里有個孩子跟他兒子的特征很像,他趕緊趕赴河南,看到孩子照片感覺跟自己兒子很像,就交了5000元咨詢費,可到現場卻發現,那孩子比兒子大兩三歲,根本不是他的孩子,對方不過是騙點咨詢費罷了。盡管一次次受騙,但徐立和還是愿意一次次上當,他說:“每次都希望有奇跡出現,萬一是呢?”吉林、長春、哈爾濱、山東、河南、河北……徐立和為了找兒子,跑遍了大半個中國,花光全部積蓄,還欠了債。
就這樣,他在尋找兒子的過程中度過了一年又一年。2005年,徐立和進行了DNA血樣采集,登記入檔。網絡興起后,他又到“寶貝回家”網發布了兒子的信息,并向《等著我》欄目尋求幫助,卻一直沒能取得進展。
希望看到兒子長大的模樣
寄希望于畫像尋親
“起初是瘋狂找人,近幾年,相較以前則更為沉寂、冷靜了。但是內心卻越發痛苦。”兒子丟失十幾年后,徐立和才重組家庭,如今又有了一個孩子,家庭生活趨于平穩,而他找到兒子的心情反而更加強烈,絞盡腦汁想更快地找到兒子。
隨著信息的發展,徐立和開始專注網絡,想借助流量大的新媒體發布尋人信息,并在抖音、快手上發布了尋子的信息,但回音寥寥。這幾年,徐立和又開始寄希望于畫像尋親。
在接受采訪中,徐立和語氣平和,回想起兒子丟失以及尋子不得的往事,他一度哽咽,但提到找兒子的事,他始終充滿信心,他說,“兒子身上沒有什么明顯特征,只有左腳背上有個芝麻大小的痣。這幾年,自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今兒子已經長大,用原來的照片肯定不好找。如果能知道兒子長大后的模樣,再利用人臉識別技術比對,那找起來希望會更大”。
多年來,徐立和一直關注相關尋人信息,得知山東公安部門有位叫林宇輝的畫像師,能根據描述或不完整的影像資料,對人物的形象、面貌進行分析和推理,畫出幼年人物長大后的模樣,已經成功找到數名走失的孩子,這個消息讓他欣喜不已,并一直積極與該人聯系。但事不如人愿,待他好不容易與該畫像師的工作室取得聯系后,被告知該人已在國外,一時間,他的計劃又擱置了。
“以前覺得自己在火上,現在覺得在冰上。”20多年的尋親路,讓歷盡千辛萬苦的徐立和感觸很多。這些年,該做的都做了,行動上趨于理智了,但思考的更多了,對兒子的愧疚也越發沉重。“現在,我把希望都寄托在這位畫像師上,我要通過各種方式找到他,畫出兒子長大后的模樣,我要把兒子找回來。”
日前,記者與延邊的尋親志愿民警,以及有關畫像師取得了聯系。得知此事后,他們紛紛表示,將會與徐立和核實、收集孩子走失的相關信息,并盡快與全國有關尋親志愿團隊反映情況、幫忙尋找,希望他們父子能夠早日團聚。
記者 陳志文/文 孫旸/圖

患病爺爺一覺醒來
孫子不見了
每當回想起1998年7月16日那個下著雨的下午,徐立和都有一種錐心的痛楚……他的兒子徐東旭走失了。
當年,徐立和離異,帶著不到3周歲的兒子跟父母一起暫住在延吉市公園路與園川街交會處的原麗都小市場附近。事發當日,徐立和清早就與母親出門,在梨花路路邊擺攤,留患病的父親在家看孩子。下午3時許,父親突然急慌慌地來到攤位,“我下午睡著了,醒來發現孩子不見了。” 徐立和頓時感覺像晴天霹靂一樣,立即往家趕,而這天空也像人的心情一樣糟糕,下起了瓢潑大雨。“如果不是那場大雨,也許孩子不能丟。”
“有人說孩子可能被摘掉器官害死了,也有人說可能被拐走賣了。但我始終相信,能夠找到他。”徐立和說,當時,在家附近找了很久沒找到,就到延吉市公安局延西派出所報了案。第二天,報紙、電視全都播報了孩子走失的消息,為了尋找兒子,那段時間,幾乎天天在火車站守著,只要看到像兒子的孩子,就會沖上去看。他還從家的位置一路向西,印發了尋人啟事,找了很多人貼了一個多月的尋人廣告,可孩子始終杳無音訊。
徐立和告訴記者,那個年代,沒有監控等設備,兒子走失時的線索極少,唯一的線索是,民警調查發現了一名男子,有人看到他騎著自行車帶走了孩子,但后來,該男子將孩子放在了麗都小市場就走了。而周邊的人以為孩子的家長就跟在他身后,誰也沒有注意最終孩子跟誰離開了市場。
花光全部積蓄尋子
跑遍大半個中國不放棄
自從兒子走失后,徐立和開始瘋了一樣出門尋找,本地一無所獲,他開始踏上遠行的征程。這么多年,一直沒有放棄對兒子的尋找。
當年通過調查,徐立和得知,他家附近居住的除了本地居民,另一半基本都是山東、河南、河北來的外地人,為此,他制作了許多尋人資料和小廣告到各地尋人,“孩子丟了后,夏天時我做點小生意,秋天、冬天幾乎都在外面找孩子,沒錢了就借錢出去找。”陸陸續續,各種真假難辨的信息匯集過來。
“只要聽到哪里有被拐延邊小孩的消息,我就會過去看”。2000年, 河南有人給徐立和打來電話說,他們村里有個孩子跟他兒子的特征很像,他趕緊趕赴河南,看到孩子照片感覺跟自己兒子很像,就交了5000元咨詢費,可到現場卻發現,那孩子比兒子大兩三歲,根本不是他的孩子,對方不過是騙點咨詢費罷了。盡管一次次受騙,但徐立和還是愿意一次次上當,他說:“每次都希望有奇跡出現,萬一是呢?”吉林、長春、哈爾濱、山東、河南、河北……徐立和為了找兒子,跑遍了大半個中國,花光全部積蓄,還欠了債。
就這樣,他在尋找兒子的過程中度過了一年又一年。2005年,徐立和進行了DNA血樣采集,登記入檔。網絡興起后,他又到“寶貝回家”網發布了兒子的信息,并向《等著我》欄目尋求幫助,卻一直沒能取得進展。
希望看到兒子長大的模樣
寄希望于畫像尋親
“起初是瘋狂找人,近幾年,相較以前則更為沉寂、冷靜了。但是內心卻越發痛苦。”兒子丟失十幾年后,徐立和才重組家庭,如今又有了一個孩子,家庭生活趨于平穩,而他找到兒子的心情反而更加強烈,絞盡腦汁想更快地找到兒子。
隨著信息的發展,徐立和開始專注網絡,想借助流量大的新媒體發布尋人信息,并在抖音、快手上發布了尋子的信息,但回音寥寥。這幾年,徐立和又開始寄希望于畫像尋親。
在接受采訪中,徐立和語氣平和,回想起兒子丟失以及尋子不得的往事,他一度哽咽,但提到找兒子的事,他始終充滿信心,他說,“兒子身上沒有什么明顯特征,只有左腳背上有個芝麻大小的痣。這幾年,自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今兒子已經長大,用原來的照片肯定不好找。如果能知道兒子長大后的模樣,再利用人臉識別技術比對,那找起來希望會更大”。
多年來,徐立和一直關注相關尋人信息,得知山東公安部門有位叫林宇輝的畫像師,能根據描述或不完整的影像資料,對人物的形象、面貌進行分析和推理,畫出幼年人物長大后的模樣,已經成功找到數名走失的孩子,這個消息讓他欣喜不已,并一直積極與該人聯系。但事不如人愿,待他好不容易與該畫像師的工作室取得聯系后,被告知該人已在國外,一時間,他的計劃又擱置了。
“以前覺得自己在火上,現在覺得在冰上。”20多年的尋親路,讓歷盡千辛萬苦的徐立和感觸很多。這些年,該做的都做了,行動上趨于理智了,但思考的更多了,對兒子的愧疚也越發沉重。“現在,我把希望都寄托在這位畫像師上,我要通過各種方式找到他,畫出兒子長大后的模樣,我要把兒子找回來。”
日前,記者與延邊的尋親志愿民警,以及有關畫像師取得了聯系。得知此事后,他們紛紛表示,將會與徐立和核實、收集孩子走失的相關信息,并盡快與全國有關尋親志愿團隊反映情況、幫忙尋找,希望他們父子能夠早日團聚。
記者 陳志文/文 孫旸/圖
【責編 李軍廣】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