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臨時黨支部】崔美娜——集中隔離點的守護天使
上午9時,一個身影準時出現在了延吉市疾控中心管理集中隔離點的走廊里。她身穿藍色防護服,戴著透明護目鏡,穿梭在各個樓層之間,叩響房門,輕聲叮囑,認真記錄,用心用情守護著在這里的每一位隔離人員,陪伴他們度過煎熬而又難忘的14天。
她就是延吉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護士崔美娜。
多次請纓 執著要求上“疫”線

崔美娜做體溫登記 付楊 攝

為隔離人員送餐、送水
崔美娜今年37歲,從學校畢業后,她從事了多年的臨床工作。平日里,崔美娜的工作就是“一線”,為HIV及AIDS病患者采集血樣、進行隨訪,每天暴露在與艾滋病相關的危險因素中。
疫情暴發后,身為黨員的崔美娜多次向領導請戰,希望前往疫情防控第一線,但由于她的身體原因,領導拒絕了她的請求。原來,崔美娜在2018年及2019年進行了肺部切除術和額下纖維化切除術,這使她工作起來會比別人更累、更吃力,也更容易被感染。然而,她卻未因身體原因退縮,時刻準備著沖到防控最前沿。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不斷變化,延吉市在全市設立集中隔離點,安排境外返延人員進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14天。根據上級部署,市疾控中心承擔其中一個集中隔離點的管理任務。接到任務后,崔美娜再次請戰,與4名疾控工作人員組成工作隊,入駐集中隔離點,每天都在隔離點工作、吃、住,在這個危險的地方安了“家”。
不懼危險 防控疫情沖在前

崔美娜看到隔離人員沒有按時吃飯敲門詢問 付楊 攝

為隔離人員測體溫

為隔離人員整理房間
入駐集中隔離點后,崔美娜充分發揮專業知識,根據集中隔離場所布局,快速有效劃分隔離區、半污染區、清潔區,制定好工作預案、流程、隔離制度,并做好醒目標記。由于該集中隔離場所為培訓用宿舍,房間里沒有公共電話,也沒有服務人員,疾控工作人員既當醫務員又當服務員,隨叫隨到,提供24小時服務。
從入駐集中隔離點的第一天開始,每天早上七點,崔美娜穿戴好防護裝備,便投入到一天緊張的工作中。一日三次送餐,上下午測溫觀察,回收醫療和生活垃圾,收集隔離人員各類信息,做好他們的心理疏導,盡量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
防護服密不透風,身上的衣服很快就被汗水浸透,護目鏡上的霧氣讓視線變得模糊不清,嚴密的口罩讓崔美娜的呼吸變得急促起來。盡管有諸多不便,但她仍手握紙筆,挨個房間記錄體溫并詢問疾病史,如發現隔離人員有高血壓、糖尿病史,她就一一記下來,提醒他們按時吃藥。
入住集中隔離點的隔離人員分布在不同樓層,一天下來,崔美娜不知要樓上樓下跑多少回,要是遇到隔離人員忘記測溫或出現觀察體溫,她就要再多跑上好幾趟。結束后還要填表報表,從早忙碌無休直到深夜。
每當隔離人員需要生活用品或房間設施出問題時,崔美娜都搶著去,她說:“我感控工作經驗多,我去。”
延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副主任、副所長張新輝說:“美娜平時話不多,但工作做得最多,在這里我聽到她說過最多的話就是‘沒事’‘我去’,她干工作總是默默無聞的。”
用心守護隔離對象當家人

疾控工作人員清理生活垃圾 付楊 攝

崔美娜為解除隔離人員發放《解除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告知書》 付楊 攝

送走解除隔離人員的崔美娜返回隔離區繼續工作 付楊 攝
在崔美娜心中“隔離人員”都是家人。“被隔離的大部分人其實都很焦慮緊張,還很害怕,我們作為唯一能與他們接觸交流的人,既要照顧好他們的生活,更要做好他們的心理建設。”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時,崔美娜又當起了隔離人員的心理疏導員。
在集中隔離點里有一位57歲的女士,因從疫情重點地區返延,她被直接安置到集中隔離點隔離觀察。由于之前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剛到延吉就被送到集中隔離點隔離,加之當時體溫為37度,屬于觀察期體溫,種種因素導致這位女士情緒十分激動,到隔離點后對自己被隔離的現狀非常不滿。
把這些看在眼里的崔美娜以測量體溫為由,來到這位女士的房間,主動與她溝通,把延吉市疫情防控形勢、政策,以及她最關心的問題都耐心地解釋了一遍。通過聊天,這位女士的情緒慢慢平靜了下來。第二天,崔美娜還是不放心,又早早地來到這位女士的房間,噓寒問暖,了解其有什么需求。正是這種無微不至的關懷,最終令這位女士安下心來在這里隔離。
在隔離區里,每個房間門口都有一個小凳子,一日三餐會準時放在凳子上,隔離人員拿進屋里吃完后,隨生活垃圾一起放置在門口,集中收走。巡查中,如果發現房間外的盒飯沒有拿進去,或是生活垃圾沒有按時放出來,崔美娜就會敲開房門,與隔離人員對話,通過聊天觀察隔離人員的身體情況和精神變化。
巡查過程中,很多隔離人員主動打開房門,崔美娜都會耐心地詢問,跟他們嘮上兩句。“我穿著防護服走路會發出‘嘩啦嘩啦’的響聲,他們在房間里一聽就知道是工作人員上來了,就會把門打開個縫,跟我們打個招呼或是問問其他人員的身體情況,畢竟他們還是很寂寞的,也怕同乘人出現確診病例,跟我們說說話他們會感到比較安心。”
不管是白天黑夜,不管穿戴防護服有多繁雜、多不舒服,只要隔離人員有需求,崔美娜總是第一個沖到隔離人員房間,耐心地與隔離人員聊天,安撫他們的情緒。在貼心的服務下,隔離人員都把崔美娜及其他工作人員當成了在這里的依靠和精神支柱。
每天晚上做完所有工作,崔美娜才有時間與5歲的兒子視頻。因工作原因,崔美娜愛人長期在國外工作,平日里都是她獨自帶孩子。自疫情發生后,她在大年初二就把兒子送到了奶奶家,下班再去看看孩子。在入駐集中隔離點后,她就再也沒見過兒子,只能從視頻里看看孩子的臉,聽著兒子用稚嫩的童音一聲聲喚著“媽媽,媽媽”。
3月18日,首批入駐崔美娜所在的集中隔離點的境外返延人員隔離期滿,解除隔離允許回家。崔美娜一早就忙著為大家辦理手續,告知注意事項。“每個人走的時候都很真摯地跟我們說一聲‘謝謝’,很欣慰,也為他們感到高興,他們堅持著熬過了最難的14天,終于能平安回家了。”崔美娜笑著說。
剛送走了第一批“家人”,崔美娜回屋又穿上了防護服,戴上了護目鏡,走向隔離區,因為還有“家人”在等著她。狹長的走廊里,崔美娜逆行的背影忙碌而高大,奔波的腳步匆忙而堅定。
“疫情不散,我們不退。”崔美娜仍與同事們堅守在集中隔離點,用無數個14天守護著隔離人員的每個14天。
她就是延吉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護士崔美娜。
多次請纓 執著要求上“疫”線

崔美娜做體溫登記 付楊 攝

為隔離人員送餐、送水
崔美娜今年37歲,從學校畢業后,她從事了多年的臨床工作。平日里,崔美娜的工作就是“一線”,為HIV及AIDS病患者采集血樣、進行隨訪,每天暴露在與艾滋病相關的危險因素中。
疫情暴發后,身為黨員的崔美娜多次向領導請戰,希望前往疫情防控第一線,但由于她的身體原因,領導拒絕了她的請求。原來,崔美娜在2018年及2019年進行了肺部切除術和額下纖維化切除術,這使她工作起來會比別人更累、更吃力,也更容易被感染。然而,她卻未因身體原因退縮,時刻準備著沖到防控最前沿。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不斷變化,延吉市在全市設立集中隔離點,安排境外返延人員進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14天。根據上級部署,市疾控中心承擔其中一個集中隔離點的管理任務。接到任務后,崔美娜再次請戰,與4名疾控工作人員組成工作隊,入駐集中隔離點,每天都在隔離點工作、吃、住,在這個危險的地方安了“家”。
不懼危險 防控疫情沖在前

崔美娜看到隔離人員沒有按時吃飯敲門詢問 付楊 攝

為隔離人員測體溫

為隔離人員整理房間
入駐集中隔離點后,崔美娜充分發揮專業知識,根據集中隔離場所布局,快速有效劃分隔離區、半污染區、清潔區,制定好工作預案、流程、隔離制度,并做好醒目標記。由于該集中隔離場所為培訓用宿舍,房間里沒有公共電話,也沒有服務人員,疾控工作人員既當醫務員又當服務員,隨叫隨到,提供24小時服務。
從入駐集中隔離點的第一天開始,每天早上七點,崔美娜穿戴好防護裝備,便投入到一天緊張的工作中。一日三次送餐,上下午測溫觀察,回收醫療和生活垃圾,收集隔離人員各類信息,做好他們的心理疏導,盡量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
防護服密不透風,身上的衣服很快就被汗水浸透,護目鏡上的霧氣讓視線變得模糊不清,嚴密的口罩讓崔美娜的呼吸變得急促起來。盡管有諸多不便,但她仍手握紙筆,挨個房間記錄體溫并詢問疾病史,如發現隔離人員有高血壓、糖尿病史,她就一一記下來,提醒他們按時吃藥。
入住集中隔離點的隔離人員分布在不同樓層,一天下來,崔美娜不知要樓上樓下跑多少回,要是遇到隔離人員忘記測溫或出現觀察體溫,她就要再多跑上好幾趟。結束后還要填表報表,從早忙碌無休直到深夜。
每當隔離人員需要生活用品或房間設施出問題時,崔美娜都搶著去,她說:“我感控工作經驗多,我去。”
延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副主任、副所長張新輝說:“美娜平時話不多,但工作做得最多,在這里我聽到她說過最多的話就是‘沒事’‘我去’,她干工作總是默默無聞的。”
用心守護隔離對象當家人

疾控工作人員清理生活垃圾 付楊 攝

崔美娜為解除隔離人員發放《解除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告知書》 付楊 攝

送走解除隔離人員的崔美娜返回隔離區繼續工作 付楊 攝
在崔美娜心中“隔離人員”都是家人。“被隔離的大部分人其實都很焦慮緊張,還很害怕,我們作為唯一能與他們接觸交流的人,既要照顧好他們的生活,更要做好他們的心理建設。”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時,崔美娜又當起了隔離人員的心理疏導員。
在集中隔離點里有一位57歲的女士,因從疫情重點地區返延,她被直接安置到集中隔離點隔離觀察。由于之前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剛到延吉就被送到集中隔離點隔離,加之當時體溫為37度,屬于觀察期體溫,種種因素導致這位女士情緒十分激動,到隔離點后對自己被隔離的現狀非常不滿。
把這些看在眼里的崔美娜以測量體溫為由,來到這位女士的房間,主動與她溝通,把延吉市疫情防控形勢、政策,以及她最關心的問題都耐心地解釋了一遍。通過聊天,這位女士的情緒慢慢平靜了下來。第二天,崔美娜還是不放心,又早早地來到這位女士的房間,噓寒問暖,了解其有什么需求。正是這種無微不至的關懷,最終令這位女士安下心來在這里隔離。
在隔離區里,每個房間門口都有一個小凳子,一日三餐會準時放在凳子上,隔離人員拿進屋里吃完后,隨生活垃圾一起放置在門口,集中收走。巡查中,如果發現房間外的盒飯沒有拿進去,或是生活垃圾沒有按時放出來,崔美娜就會敲開房門,與隔離人員對話,通過聊天觀察隔離人員的身體情況和精神變化。
巡查過程中,很多隔離人員主動打開房門,崔美娜都會耐心地詢問,跟他們嘮上兩句。“我穿著防護服走路會發出‘嘩啦嘩啦’的響聲,他們在房間里一聽就知道是工作人員上來了,就會把門打開個縫,跟我們打個招呼或是問問其他人員的身體情況,畢竟他們還是很寂寞的,也怕同乘人出現確診病例,跟我們說說話他們會感到比較安心。”
不管是白天黑夜,不管穿戴防護服有多繁雜、多不舒服,只要隔離人員有需求,崔美娜總是第一個沖到隔離人員房間,耐心地與隔離人員聊天,安撫他們的情緒。在貼心的服務下,隔離人員都把崔美娜及其他工作人員當成了在這里的依靠和精神支柱。
每天晚上做完所有工作,崔美娜才有時間與5歲的兒子視頻。因工作原因,崔美娜愛人長期在國外工作,平日里都是她獨自帶孩子。自疫情發生后,她在大年初二就把兒子送到了奶奶家,下班再去看看孩子。在入駐集中隔離點后,她就再也沒見過兒子,只能從視頻里看看孩子的臉,聽著兒子用稚嫩的童音一聲聲喚著“媽媽,媽媽”。
3月18日,首批入駐崔美娜所在的集中隔離點的境外返延人員隔離期滿,解除隔離允許回家。崔美娜一早就忙著為大家辦理手續,告知注意事項。“每個人走的時候都很真摯地跟我們說一聲‘謝謝’,很欣慰,也為他們感到高興,他們堅持著熬過了最難的14天,終于能平安回家了。”崔美娜笑著說。
剛送走了第一批“家人”,崔美娜回屋又穿上了防護服,戴上了護目鏡,走向隔離區,因為還有“家人”在等著她。狹長的走廊里,崔美娜逆行的背影忙碌而高大,奔波的腳步匆忙而堅定。
“疫情不散,我們不退。”崔美娜仍與同事們堅守在集中隔離點,用無數個14天守護著隔離人員的每個14天。
【責編 王春榮】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