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拉近了我和孩子們的距離”
2019-09-27 標簽: 來源:延邊新聞網

延吉市的徐奶奶想念孫子,每天用手機與孫子視頻聊天。 本報記者 陳延龍 攝
中秋節這天,家住延吉市河南街道的徐大媽一邊收拾屋子,一邊用手機與遠在黑龍江哈爾濱市加班的大兒子和山東威海的小孫子視頻通話。
今年70歲的徐大媽有2個兒子,現與老伴及小兒子一家三口住在延吉市。大兒子一家四口定居威海,今年中秋,大兒子到哈爾濱出差,全家9口人分處三地。在這個舉國團圓的日子,徐大媽絲毫沒有因為孩子們遠在他鄉而失落,她拿出小兒子一家今年暑假到威海游玩時發回來的視頻說:“他們在外那一周,一會兒微信給我分享美食,一會兒又視頻給我看美景,就跟在身邊沒啥區別,所以啊,現在他們到哪去我都不惦記!”
“視頻”不僅改變了徐大媽的生活,也時時觸動她心底的歲月印記。與新中國同齡的她,對于70年來生產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每一樣都有著切身體會,但感觸最深的還是通訊方式的改變。
“剛結婚那會,老伴在遼源煤礦上班,因為交通不便,一走就是大半年。那年代沒有電話,老伴也不識字,音信全無的那種無助,讓人絕望。”徐大媽說,那時他們住在偏遠山村,出一趟門要步行十幾公里才能坐上車。村里唯一的一部電話,距自家有幾公里,平時根本用不上,除極特殊情況拍個電報外,對親人的思念和擔心只能默默忍受。
后來,老伴不出去打工了,可長大的孩子又時常如同斷線的風箏,讓她牽掛。一次,在中學讀書的小哥倆說到同學家去玩,一走就是兩天。到了第三天,徐大媽坐不住了。但那時電話還沒有普及,她只好按照老師提供的學生花名冊,挨個村子去找。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后期,徐大媽剛成年的大兒子出去打工。為了少些擔心,家里勒緊褲腰帶給他買了一臺數字傳呼機。但家里卻沒有錢安裝座機,聯系起來依然費勁。
2013年,徐大媽的大兒子一家落戶威海,雖然隔山越海,但因手機普及了,隨時都可以聯系。近兩年,徐大媽學會使用微信后就更方便了,每天沒事就拿著手機關注兩個孫子的動態。“ 這跟在自己身邊沒啥區別!”徐大媽感慨地說:“兒行千里不用擔憂,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記者 肖玉敏
【責編 王春榮】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