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綠色發展加速崛起 上榜全國百強位列49
金秋十月傳佳音。日前,《人民日報》發布《2018年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指數研究成果》,延吉上榜“2018年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列第49位,實現了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的目標,彰顯了延吉市持續推進資源節約、綠色生活、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為主的綠色發展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延邊金剛山食品有限公司泡菜生產線 季芳旭 攝
走進延邊金剛山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們正爭分奪秒地加工泡菜,清洗、抹料、腌制……一顆顆色澤誘人、甜辣可口的辣白菜隨著生產線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食。
2015年,延邊金剛山食品有限公司入駐延邊新興工業集中區大健康產業示范園區,日均加工泡菜30噸,生產經營泡菜、調味醬、打糕、膨化食品等各類朝鮮族食品100余種,僅半年時間,公司就創造出銷售收入3億元,利潤0.4億元,上繳稅金0.24億元的驕人成績。

科技創新園一角 李軍廣 攝
在延邊新興工業集中區大健康產業園內,像金剛山這樣的綠色產業還有很多。大健康產業示范園區成立以來,始終以“奮力打造綠色轉型發展先行區”為目標,著眼未來,借助外腦,布局謀篇,形成了特色食品板塊、保健品板塊、生物制藥板塊、醫療器械板塊、健康服務板塊五大板塊,積極推動大健康產品制造業和健康服務業協同發展,進一步加快外向型經濟和生產型經濟的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讓“大健康”產業在延吉“跑”出綠色轉型發展新速度。
大健康產業園只是延吉綠色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在延吉,一大批優質綠色產業在延吉這塊“風水寶地”上“布局”“落子”,綠色產業正加速崛起。
在延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創新園內,50余家企業在園區“安家”,近3000名中外員工從事著動漫設計制作、軟件開發管理等IT相關業務,服務外包產業在這里發展得有聲有色,業務總量占全省總量的四分之一,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延吉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翟宇佳 攝
在延吉天楹環保能源有限公司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延吉市城區及周邊4個鄉鎮的全部生活垃圾通過焚燒和先進工藝處理,使生活垃圾實現了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極大地緩解了城市生活垃圾處置難的問題。2018年截至目前,共接收生活垃圾17.8萬余噸,實現上網電量3380余萬度。
在高鐵西站,延吉市全域旅游服務中心正式揭牌,中心啟動后將充分發揮旅游綜合服務功能,向游客提供旅游咨詢、自助查詢等一站式旅游便捷服務,并通過旅游大數據時刻掌握旅游接待情況,定期對旅游數據進行分析匯總,為行業安全生產提供保障,延吉旅游即將邁入智能時代。
……
延吉作為吉林東部綠色轉型發展區中心城市,始終堅持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延吉市打破能源、土地、環境等要素制約,切實增強生態文明觀念,算好綠色發展“長遠賬”,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嚴守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近年來,延吉市深入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先后實施了以集中供熱擴建、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脫硫脫硝改造、機動車尾氣專項整治等為重點的“藍天工程”,累計取締并網小型鍋爐近300個,投入運營新能源公交車220臺,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始終保持在90%以上。全面落實河長制,開展以“兩河”治理、水源地保護、污水處理廠擴建等工程為重點的“碧水工程”,實施延龍圖新區布爾哈通河和海蘭河綜合治理等河道治理、朝陽河與梨樹溝三道灣鎮段水毀修復等工程,17個排水出口初步整改,改造河流城區段18條排水口和3處排水泵站,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開展以帽兒山綜合治理、人民公園改造、游園廣場綠化等工程為重點的“青山工程”,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2%,森林覆蓋率達83.3%,被評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市”。
延吉市強化項目環境準入機制,實施綠色招商政策,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重點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執行率達到100%。突出生態環境約束的強制性,實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嚴控“兩高一資”項目落地,保障源頭控制和協調引導,堅決控制污染項目入境,做到增產不增“污”,增量不增“排”。工業萬元GDP能耗由“十二五”之初的0.46噸標準煤下降到目前的0.191噸標準煤,降低了58.5%,延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躋身全國首批低碳工業園區。
延吉市堅持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用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推動循環經濟園區建設,累計投入16億元,實施了發電、供熱粉煤灰綜合利用、垃圾焚燒發電、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等環保項目,啟動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實現了各類資源的循環再生利用,形成了從生產、消費、廢棄到回收再利用的閉環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有效提升了生態環境的保護與開發利用水平。
【責編 魏玉華 李軍廣】

延邊金剛山食品有限公司泡菜生產線 季芳旭 攝
2015年,延邊金剛山食品有限公司入駐延邊新興工業集中區大健康產業示范園區,日均加工泡菜30噸,生產經營泡菜、調味醬、打糕、膨化食品等各類朝鮮族食品100余種,僅半年時間,公司就創造出銷售收入3億元,利潤0.4億元,上繳稅金0.24億元的驕人成績。

科技創新園一角 李軍廣 攝
大健康產業園只是延吉綠色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在延吉,一大批優質綠色產業在延吉這塊“風水寶地”上“布局”“落子”,綠色產業正加速崛起。
在延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創新園內,50余家企業在園區“安家”,近3000名中外員工從事著動漫設計制作、軟件開發管理等IT相關業務,服務外包產業在這里發展得有聲有色,業務總量占全省總量的四分之一,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延吉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翟宇佳 攝
在高鐵西站,延吉市全域旅游服務中心正式揭牌,中心啟動后將充分發揮旅游綜合服務功能,向游客提供旅游咨詢、自助查詢等一站式旅游便捷服務,并通過旅游大數據時刻掌握旅游接待情況,定期對旅游數據進行分析匯總,為行業安全生產提供保障,延吉旅游即將邁入智能時代。
……
延吉作為吉林東部綠色轉型發展區中心城市,始終堅持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延吉市打破能源、土地、環境等要素制約,切實增強生態文明觀念,算好綠色發展“長遠賬”,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嚴守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近年來,延吉市深入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先后實施了以集中供熱擴建、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脫硫脫硝改造、機動車尾氣專項整治等為重點的“藍天工程”,累計取締并網小型鍋爐近300個,投入運營新能源公交車220臺,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始終保持在90%以上。全面落實河長制,開展以“兩河”治理、水源地保護、污水處理廠擴建等工程為重點的“碧水工程”,實施延龍圖新區布爾哈通河和海蘭河綜合治理等河道治理、朝陽河與梨樹溝三道灣鎮段水毀修復等工程,17個排水出口初步整改,改造河流城區段18條排水口和3處排水泵站,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開展以帽兒山綜合治理、人民公園改造、游園廣場綠化等工程為重點的“青山工程”,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2%,森林覆蓋率達83.3%,被評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市”。
延吉市強化項目環境準入機制,實施綠色招商政策,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重點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執行率達到100%。突出生態環境約束的強制性,實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嚴控“兩高一資”項目落地,保障源頭控制和協調引導,堅決控制污染項目入境,做到增產不增“污”,增量不增“排”。工業萬元GDP能耗由“十二五”之初的0.46噸標準煤下降到目前的0.191噸標準煤,降低了58.5%,延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躋身全國首批低碳工業園區。
延吉市堅持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用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推動循環經濟園區建設,累計投入16億元,實施了發電、供熱粉煤灰綜合利用、垃圾焚燒發電、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等環保項目,啟動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實現了各類資源的循環再生利用,形成了從生產、消費、廢棄到回收再利用的閉環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有效提升了生態環境的保護與開發利用水平。
【責編 魏玉華 李軍廣】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