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第一書記王偉——扶貧扶到心坎上
“過去,我們村里垃圾多,晚上烏漆嘛黑的,日子過一天算一天。現在好了,又修路又安燈,房子也重新改造了,村里環境越來越好,大家對好日子充滿了期待……”說話的人叫潘金元,延吉市依蘭鎮東興村貧困戶。他說,這一切變化都離不開村里的“第一書記”——王偉。
辦實事 為民增收想良策
2017年9月,延吉市城管局牌匾辦主任王偉被組織選派到依蘭鎮東興村任第一書記,他不分白天黑夜地走鄉串戶,訪民情,聽民聲,與村干部共同研究制定了《東興村脫貧攻堅計劃》。
王偉清楚,真正的脫貧一定要變“輸血”為“造血”,大搞產業項目才是根本。但是東興村離城區較近,有發展汽車小鎮項目的趨勢,隨時可能面臨征地,盲目發展大規模產業項目,很可能是開始時熱火朝天,中途卻戛然而止,得不償失。
東興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0戶30人,大多歲數大,身體弱,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幾次走訪下來,王偉發現農村散養的土家禽市場需求大、投資低,不用大體力勞動且當年投產當年收益,是個幫貧困戶增收的好路子。于是,他協調水務集團和山東商會,為有養殖意愿和能力的貧困戶送去600多只雞苗、100多只鵝苗。

日漸肥壯的大鵝
“鐺鐺鐺,鐺鐺鐺”71歲的夏寶山用木棍敲著飼料槽,24只大白鵝扭著肥碩的身體向飼料槽走去。“使勁吃,長得壯,多下蛋!”夏寶山一邊叨咕一邊將一大盆飼料倒進槽中。
夏寶山是村里建檔立卡貧困戶,患有腎炎和多種老年慢性病,主要靠種菜賣菜維持生計。為了讓老人增收,6月份,王偉送去了24只鵝苗,并籌得6000余元愛心款,為夏寶山建起了30多平米的鵝舍。自從這些鵝崽來到家里,夏寶山拿它們當寶貝一樣精心飼養,每天都到院子里瞅瞅,看著鵝崽日漸肥壯,夏寶山打心眼兒里高興,“等年底,下了鵝蛋,肯定能賣個好價錢。”

王偉看望貧困戶夏寶山 付楊 攝
夏天雨大,夏寶山的菜園子地勢低,積水嚴重,看著一園子馬上可以收獲賣錢的青菜在泥水中東倒西歪,夏寶山心疼得幾天吃不下飯。
王偉得知后,馬上聯系水務集團專業技術人員,挖建了排水溝,堆砌了封閉式水槽,雨水通過排水溝流進水槽,水槽內積蓄的雨水可隨時取用,一旦積滿便排放到園子外,既防澇又防旱,一舉兩得。
“這排水溝老好了,可給我解決了大問題,王書記真厲害!”排水溝修好后,夏寶山喜上眉梢,逢人便夸贊自家的多功能水槽。
“扶貧不是一味地給予,而是望聞問切,對癥下藥,才能為貧困戶辦好事、辦實事。”這是王偉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正是帶著這樣的責任與感情,王偉“沉”到東興村,摸準致貧的“脈”,幫助貧困戶“開良方”,“治病根”。
大治理 鄉村環境大改善
在一次次進村入戶、走訪調查后,他切實感受到脫貧攻堅的重擔,也下定決心杜絕小打小鬧,要將治貧治到根上。
東興村進村主路10多年沒有維修,破損不堪,顛簸不平,全村沒有一盞路燈,夜里一片漆黑,村民怨聲載道。

王偉訪民情聽民聲
王偉不怕“說破嘴”“跑斷腿”,半年時間里,輾轉于發改、交通、財政等部門,積極爭取資金470多萬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先后全面改造了居家養老活動室,更換了村里文體廣場上破損的體育器材,生銹損壞的鐵藝柵欄全部被水泥藝術造型柵欄替代。如今,3公里的主路維修工程正進行得如火如荼,飲用水改造工程即將完工,400盞路燈也將要“上崗”。在王偉的帶領下,東興村這個城郊村開始改頭換面。
為改善村民生產生活環境,王偉極協調城管局,清理了通村道路、村內巷道兩側的生活垃圾,多年累積建筑垃圾及東興河河床垃圾53車,并在村包保單位水務集團的幫助下,組織村民在村委會樓前種植了云杉、垂柳、丁香等樹木,在村路兩側種植了波斯菊1000余延長米、李子樹100余棵、花苗2000余株。
晴絲千尺挽韶光,不見余春只么回。如今的東興村,環境優美,村貌整潔,鄰里和諧,一幅“新農村”的畫卷悠然展開。
解民憂 真情實意為群眾
“快來,進屋上炕。”走進依蘭鎮東興村扶貧公寓大院,李文學家的玻璃上已經蒙上了薄薄的水汽,屋里窗臺上幾盆開得正艷的月季花若隱若現。
“大爺,屋里挺暖和啊!”王偉摸了摸炕頭,又掐了掐炕上的被褥,“天冷多燒點柴,沒了我再給您弄。”

王偉與貧困戶李文學交談 付楊 攝
65歲的李文學患有肢體殘疾,干不了體力活,靠低保金維持生活,本來錢就不多,但卻還得每年花1200元租房住。2017年,李文學因患膽囊疾病欠下了4000多元的債,被列入貧困戶。2018年,李文學又先后兩次住院,生活陷入困境。
了解情況后,王偉積極申請上級資金和村自籌資金共計36萬余元,建設了130平的村扶貧聯排房,李文學和其他3戶無房建檔立卡貧困戶都住了進去。隨后,王偉又籌得愛心款1萬元,讓李文學在新房外建設了30多平米的雞舍,并送去40只雞苗,增加創收渠道。

為貧困村民發放物資
64歲村民金蓮順身患疾病,88歲的母親患尿失禁癥,母女倆僅靠低保金維持生活,生活苦不堪言。王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經常自掏腰包買食品看望她們,又聯系愛心企業家為娘倆送去生活用品。然而,遠水解不了近渴,母女倆的生活沒有太大改變。
思來想去,王偉決定將母女倆送到養老院,好好照料。由于母女倆生活自理困難,很多養老院都委婉拒絕,經過多方協調,一家養老院破格接收了這對母女,但低保金不夠支付養老院費用,王偉又四處“化緣”,找到愛心企業長期資助他們,解決了他們費用不足的問題。看到母女倆順利入住養老院,王偉總算是了卻了一樁心事。
知民情、化民憂,解民困、暖民心,只要是村民提出的合理需求,王偉都竭盡全力去滿足。
村里玉米滯銷,一位村民找到王偉:“王書記,這些玉米賣不出去,我們這一年就全白忙活了。”王偉二話不說,跑到一些單位和企業食堂,“死皮賴臉”地求他們購買了5000多穗玉米。
“王書記,有的村開運動會挺熱鬧的,咱村能不能也搞搞。”得知村民的想法,王偉立即組織了東興村首屆“農民豐收節”趣味運動會。
“秋收快結束了,俺們也想跳跳廣場舞,健健身。”王偉當即協調包保單位,為全村六個組各爭取了一套音響設備。
為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和2戶低保戶申請了危房改造;為3名符合小額信貸的貧困戶辦理小額信貸,每年固定增收3000元;聯系愛心企業,給貧困戶送大米、豆油;為特困戶送燒柴、蜂窩煤、大米、白面等生活物資和慰問金;為村民盛秀芝申請民政部門的救助……
一樁樁,一件件,王偉把心融進了群眾的心里,把實事辦到了群眾的心坎上。
一年來,王偉吃在村里,住在村里,不分白天黑夜奮戰在扶貧第一線。2018年國慶節,連續多日加班的王偉病倒了,醫生建議他住院治療,他毅然拒絕。
10月8日,剛在醫院輸完液的王偉不敢有片刻耽誤,立馬起身回村。他說,村里危房改造正在收尾,他得去看看;村東頭的老兩口干不了重活,他得聯系人幫忙秋收;天氣涼了,他得給幾個貧困戶多送點柴火……
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王偉仍風雨兼程。
【責編 王春榮 李軍廣】
辦實事 為民增收想良策
2017年9月,延吉市城管局牌匾辦主任王偉被組織選派到依蘭鎮東興村任第一書記,他不分白天黑夜地走鄉串戶,訪民情,聽民聲,與村干部共同研究制定了《東興村脫貧攻堅計劃》。
王偉清楚,真正的脫貧一定要變“輸血”為“造血”,大搞產業項目才是根本。但是東興村離城區較近,有發展汽車小鎮項目的趨勢,隨時可能面臨征地,盲目發展大規模產業項目,很可能是開始時熱火朝天,中途卻戛然而止,得不償失。
東興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0戶30人,大多歲數大,身體弱,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幾次走訪下來,王偉發現農村散養的土家禽市場需求大、投資低,不用大體力勞動且當年投產當年收益,是個幫貧困戶增收的好路子。于是,他協調水務集團和山東商會,為有養殖意愿和能力的貧困戶送去600多只雞苗、100多只鵝苗。

日漸肥壯的大鵝
夏寶山是村里建檔立卡貧困戶,患有腎炎和多種老年慢性病,主要靠種菜賣菜維持生計。為了讓老人增收,6月份,王偉送去了24只鵝苗,并籌得6000余元愛心款,為夏寶山建起了30多平米的鵝舍。自從這些鵝崽來到家里,夏寶山拿它們當寶貝一樣精心飼養,每天都到院子里瞅瞅,看著鵝崽日漸肥壯,夏寶山打心眼兒里高興,“等年底,下了鵝蛋,肯定能賣個好價錢。”

王偉看望貧困戶夏寶山 付楊 攝
王偉得知后,馬上聯系水務集團專業技術人員,挖建了排水溝,堆砌了封閉式水槽,雨水通過排水溝流進水槽,水槽內積蓄的雨水可隨時取用,一旦積滿便排放到園子外,既防澇又防旱,一舉兩得。
“這排水溝老好了,可給我解決了大問題,王書記真厲害!”排水溝修好后,夏寶山喜上眉梢,逢人便夸贊自家的多功能水槽。
“扶貧不是一味地給予,而是望聞問切,對癥下藥,才能為貧困戶辦好事、辦實事。”這是王偉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正是帶著這樣的責任與感情,王偉“沉”到東興村,摸準致貧的“脈”,幫助貧困戶“開良方”,“治病根”。
大治理 鄉村環境大改善
在一次次進村入戶、走訪調查后,他切實感受到脫貧攻堅的重擔,也下定決心杜絕小打小鬧,要將治貧治到根上。
東興村進村主路10多年沒有維修,破損不堪,顛簸不平,全村沒有一盞路燈,夜里一片漆黑,村民怨聲載道。

王偉訪民情聽民聲
為改善村民生產生活環境,王偉極協調城管局,清理了通村道路、村內巷道兩側的生活垃圾,多年累積建筑垃圾及東興河河床垃圾53車,并在村包保單位水務集團的幫助下,組織村民在村委會樓前種植了云杉、垂柳、丁香等樹木,在村路兩側種植了波斯菊1000余延長米、李子樹100余棵、花苗2000余株。
晴絲千尺挽韶光,不見余春只么回。如今的東興村,環境優美,村貌整潔,鄰里和諧,一幅“新農村”的畫卷悠然展開。
解民憂 真情實意為群眾
“快來,進屋上炕。”走進依蘭鎮東興村扶貧公寓大院,李文學家的玻璃上已經蒙上了薄薄的水汽,屋里窗臺上幾盆開得正艷的月季花若隱若現。
“大爺,屋里挺暖和啊!”王偉摸了摸炕頭,又掐了掐炕上的被褥,“天冷多燒點柴,沒了我再給您弄。”

王偉與貧困戶李文學交談 付楊 攝
了解情況后,王偉積極申請上級資金和村自籌資金共計36萬余元,建設了130平的村扶貧聯排房,李文學和其他3戶無房建檔立卡貧困戶都住了進去。隨后,王偉又籌得愛心款1萬元,讓李文學在新房外建設了30多平米的雞舍,并送去40只雞苗,增加創收渠道。

為貧困村民發放物資
思來想去,王偉決定將母女倆送到養老院,好好照料。由于母女倆生活自理困難,很多養老院都委婉拒絕,經過多方協調,一家養老院破格接收了這對母女,但低保金不夠支付養老院費用,王偉又四處“化緣”,找到愛心企業長期資助他們,解決了他們費用不足的問題。看到母女倆順利入住養老院,王偉總算是了卻了一樁心事。
知民情、化民憂,解民困、暖民心,只要是村民提出的合理需求,王偉都竭盡全力去滿足。
村里玉米滯銷,一位村民找到王偉:“王書記,這些玉米賣不出去,我們這一年就全白忙活了。”王偉二話不說,跑到一些單位和企業食堂,“死皮賴臉”地求他們購買了5000多穗玉米。
“王書記,有的村開運動會挺熱鬧的,咱村能不能也搞搞。”得知村民的想法,王偉立即組織了東興村首屆“農民豐收節”趣味運動會。
“秋收快結束了,俺們也想跳跳廣場舞,健健身。”王偉當即協調包保單位,為全村六個組各爭取了一套音響設備。
為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和2戶低保戶申請了危房改造;為3名符合小額信貸的貧困戶辦理小額信貸,每年固定增收3000元;聯系愛心企業,給貧困戶送大米、豆油;為特困戶送燒柴、蜂窩煤、大米、白面等生活物資和慰問金;為村民盛秀芝申請民政部門的救助……
一樁樁,一件件,王偉把心融進了群眾的心里,把實事辦到了群眾的心坎上。
一年來,王偉吃在村里,住在村里,不分白天黑夜奮戰在扶貧第一線。2018年國慶節,連續多日加班的王偉病倒了,醫生建議他住院治療,他毅然拒絕。
10月8日,剛在醫院輸完液的王偉不敢有片刻耽誤,立馬起身回村。他說,村里危房改造正在收尾,他得去看看;村東頭的老兩口干不了重活,他得聯系人幫忙秋收;天氣涼了,他得給幾個貧困戶多送點柴火……
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王偉仍風雨兼程。
【責編 王春榮 李軍廣】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