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得東風好行船—“延百”改革開放40年發展掠影
穿越歲月滄桑,劈逐改革波浪,“延百”著寫華章。

資料圖:20世紀70年代延吉第一百貨商舊貌

資料圖:20世紀80年代延吉第一百貨商店服裝柜臺
從只有一幢陳舊三層小樓的小百貨商店,發展到今天在全州開辦20家經營網點,總營業面積39.2萬平方米,安置就業6400人,2017年總銷售達到23.3億元,上繳稅金8642萬元,2013、2015兩年企業納稅額都超過1個億的大商廈……改革開放以來,作為本土標志性企業的延吉百貨大樓陪伴延邊人民共同成長,竭盡全力為廣大市民提供最好的消費環境,以鏗鏘的步伐邁進新時代,又在新形勢下不斷創新業態、開疆拓土,百尺竿頭再進步,成為州內外企業轉型發展壯大的縮影。
“延吉百貨大樓的前身,叫延吉市第一百貨商店。”說起“延百”這四十年的變化,在這里工作了38年的老職工金玉花很有發言權。她是延吉百貨大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商管部部長,1980年入職的她見證了“延百”改革開放以來的每一段發展歷程。“剛來時,員工才500多人,商場營業面積僅有7000多平方米。”回想當年,金玉花感慨萬千。她說,雖然那時改革開放已拉開序幕,但物資匱乏,商品不豐富。當時的延吉百貨大樓雖是延邊最大的百貨商店,但銷售額卻不高,剛剛接近1000萬元。金玉花說,“那個時候,由于缺乏創新和活力,賣多賣少都一樣,工作熱情和現在沒法比。”

延吉百貨大樓股份有限公司夜景

延吉百貨大樓商場一角 李軍廣 攝
多年來,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特別是近20年來, “延百”鎖定“延邊第一店、省內名牌店、國內先進店”辦店目標,以消費需求為導向,堅持改革創新,持續調整升級,推出“中高低+快時尚”品牌經營結構,逐漸形成了用高檔商品樹形象、中檔商品出效益、低檔商品吸客流、快時尚品牌吸引年輕消費群體的經營特色,商品種類越來越豐富,企業誠信形象越來越好,市場競爭力日益提高。
為改善消費環境,增加體驗配套功能,提升消費者滿意度,2015年9月,延吉百貨大樓投資9.6億元打造的百利城購物中心投入營業,邁出了由傳統百貨業態向體驗式購物中心轉型的關鍵一步。百利城休閑配套面積占比超過65%,引進影院、健身、知名連鎖餐飲、地方民族特色餐飲、兒童娛樂、咖啡店、旅游產品等項目,彌補延吉百貨大樓的短板,很快讓廣大市民形成了“購在延百、玩在百利”的消費習慣。近三年來,延吉百貨大樓累計投入4100多萬元,改造了八樓美食城、地下超市、家電賣場等,頗受消費者歡迎。還投資190多萬元在兩樓之間打造了一條“民俗風情街”,在核心商業圈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為提升聚客能力打下了堅實基礎。
借得東風行大船。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多年的發展和探索,“延百”已由當年的百貨“小舢板”,發展為引領延邊緊隨國內一線城市商業潮流的購物中心“大航船”,成為品牌商業地標,成為延邊的納稅大戶和安置就業大戶。
(記者 劉曉慧)

資料圖:20世紀70年代延吉第一百貨商舊貌

資料圖:20世紀80年代延吉第一百貨商店服裝柜臺
“延吉百貨大樓的前身,叫延吉市第一百貨商店。”說起“延百”這四十年的變化,在這里工作了38年的老職工金玉花很有發言權。她是延吉百貨大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商管部部長,1980年入職的她見證了“延百”改革開放以來的每一段發展歷程。“剛來時,員工才500多人,商場營業面積僅有7000多平方米。”回想當年,金玉花感慨萬千。她說,雖然那時改革開放已拉開序幕,但物資匱乏,商品不豐富。當時的延吉百貨大樓雖是延邊最大的百貨商店,但銷售額卻不高,剛剛接近1000萬元。金玉花說,“那個時候,由于缺乏創新和活力,賣多賣少都一樣,工作熱情和現在沒法比。”

延吉百貨大樓股份有限公司夜景

延吉百貨大樓商場一角 李軍廣 攝
為改善消費環境,增加體驗配套功能,提升消費者滿意度,2015年9月,延吉百貨大樓投資9.6億元打造的百利城購物中心投入營業,邁出了由傳統百貨業態向體驗式購物中心轉型的關鍵一步。百利城休閑配套面積占比超過65%,引進影院、健身、知名連鎖餐飲、地方民族特色餐飲、兒童娛樂、咖啡店、旅游產品等項目,彌補延吉百貨大樓的短板,很快讓廣大市民形成了“購在延百、玩在百利”的消費習慣。近三年來,延吉百貨大樓累計投入4100多萬元,改造了八樓美食城、地下超市、家電賣場等,頗受消費者歡迎。還投資190多萬元在兩樓之間打造了一條“民俗風情街”,在核心商業圈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為提升聚客能力打下了堅實基礎。
借得東風行大船。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多年的發展和探索,“延百”已由當年的百貨“小舢板”,發展為引領延邊緊隨國內一線城市商業潮流的購物中心“大航船”,成為品牌商業地標,成為延邊的納稅大戶和安置就業大戶。
(記者 劉曉慧)
【責編 王春榮】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