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第一書記劉永——脫貧路上的帶頭人
在距延吉市區約70公里的三道灣鎮梨樹村,村民們談起駐村“第一書記”劉永時,總有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情,言語間透著的都是感激,臉上帶著的是質樸的笑容。人人都說,“第一書記”來了,梨樹村真的變了。
讓基礎設施先行“脫貧”

劉永在王思關家查看自來水使用情況
2018年3月,州教育局委派職業與成人教育處處長劉永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到梨樹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從駐村第一天起,劉永就一頭扎進村民家中,傾心交流、收集民意,精準識別、精準施策。
在走訪過程中,多數村民反映由于管道老化,水根本進不到家里,很多村民都靠喝河水或自個兒打水吃。
村民喝水難是大事,喝的水干不干凈更是關乎身體健康的大問題,劉永決心要把這件事管到底。在統一村干部思想后,他召開村民大會,統一村民意見,并成功申報梨樹村自來水管網改造工程。8月初,總造價25.6萬元的自來水管網改造工程正式開工,經過一個多月的施工,更換管道2600余米。
“哎呀,劉書記來了!”9月29日,走進74歲低保戶王思關家,老人正準備燒水蒸饅頭。
“王大爺,自來水用的怎么樣啊?”劉永一邊問,一邊打開水龍頭,清凌凌的自來水就“嘩嘩”地流了出來。
“還是自來水好啊,比我以前喝的那個水好太多了。”說著,老人打開村里新發的保溫瓶,滾滾熱氣冒了出來,“你看,我這剛燒的水,這水甜!”
在自來水管網改造期間,有村民反映,“路都挖壞了,以后怎么走呀?”劉永在村民大會上向大家承諾:“不要擔心路的問題,以后我們村的路將是最結實、最漂亮的。”
不僅如此,劉永還積極協調市交通局,對東溝至梨樹村涵洞水泥路面實施硬化,現在開車從梨樹村到鎮里用時不到半個小時;積極協調州教育局,先后投入18萬元專項扶貧資金,為村集體建3間聯排房,解決無房戶住房安全;不斷向鎮政府申請,為村里兩戶低保戶爭取指標,進行危房改造,并聯系負責任的施工隊,協助村民全程監督,嚴把質量關,順利完成8戶危房改造和6戶穿衣戴帽如期完工。在鎮政府大力支持下,全村柵欄建設工程動工,兩個施工隊進村開建,所有工程將于10月中旬完工。
“等柵欄施工結束后,我們把村里的路全都重新修好,兌現我給村民們的承諾。”劉永說。
通過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梨樹村原來“街道污水流、垃圾到處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晚上黑漆漆”的落后面貌一去不復返,也讓梨樹村脫貧奔小康的勁頭更足。
產業扶貧托起“小康夢”

劉永與村干部查看木耳菌袋
梨樹村三面環山,耕地面積少,又處在延吉市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環保要求苛刻,產業項目受限,村集體沒有產業收入,不但影響基層組織建設,而且制約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村里公益事業發展舉步維艱。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劉永與村干部共同制定了“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的發展思路,利用梨樹村天然綠色的生態環境,依托本村“延吉市鴻旺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發展有機木耳種植業。采取發包經營、集中回收、統一銷售的方式實施木耳種植,壯大村集體經濟。
2018年2月,申請扶貧資金30萬元,購進木耳菌袋12萬袋,以承包形式由村里三戶村民進行栽培和種植。同年7月,木耳共收獲近7000斤,預計收入可達36萬元。
在炙熱的三伏天里,不動都出汗,但為了節省開支,劉永帶著工作隊員裝木耳、到各單位宣傳木耳,還親自開車將木耳送到用戶手中。每天出的汗要浸透好幾件衣服,但工作隊員都心甘情愿,毫無怨言。
為推進梨樹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有效解決經濟結構不合理、產業項目發展類型單一的問題,劉永與村兩委班子進行深入調研,決定引進大豆深加工項目。
在州教育局和延吉市政府主要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劉永積極協調原延吉市錦城豆油加工廠,利用其閑置廠房和設備開展大豆深加工項目。工廠工作人員由村民自愿報名,采取按日計薪辦法,錯開農忙季節生產,讓村民有農業以外的收入來源。項目總投資18萬元,年加工大豆50萬斤,預計實現村集體年收入達6萬元以上。目前,延吉市政府、延吉市各中小學等機關事業單位食堂用的都是“錦城”豆油。
下村莊、上農戶,強組織、建檔卡,做調研、謀產業,劉永像上了發條的機器,把全部的精力和智慧都投入到脫貧事業中,在脫貧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真情幫扶 做群眾的貼心人

劉永教貧困戶王錫貞使用保溫瓶
作為下派“第一書記”,劉永深感責任重大,他充分利用駐村期間,走東家、串西家,與農民促膝談心,掌握村情民意。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有事找書記。漸漸地,大家都知道村里來了個“第一書記”,而且是個能辦實事、辦好事的“第一書記”。
村醫曾召獻就找到劉永,反映村衛生室冬季取暖一直是個大難題,村民都無法在衛生室就診。針對這一問題,劉永協調市衛計局對村衛生室、老年活動室及村部進行冬季取暖設施改造項目,新建的電熱炕讓常年陰冷的衛生室熱乎起來。
村民劉興福因債務糾紛讓市法院傳喚,劉永得知后,主動到市法院了解案情,并與法官分析原因,研究解決辦法。回村后,劉永積極為劉興福做思想工作,“不要讓困難嚇倒,有債務慢慢還,你的身后有村委會、還有工作隊。”
因缺少年青勞動力,每到春夏之交,村里衛生環境很差。5月末,在州教育局黨組的組織下,劉永在梨樹村召開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現場會議,以州直教育系統各單位包片到戶的方式與村民一起開展村容村貌治理專項活動。劉永還動員延邊二中、延吉市延河小學、市衛計局等300多人次到村參加義務勞動,清掃垃圾,栽育花苗500多株,美化綠化村容村貌建設。
為進一步讓廣大村民體會到扶貧政策帶來的紅利,劉永帶領工作隊積極籌建“黨愛超市”,以美麗庭院、和諧家庭、脫貧攻堅、志愿活動為評價標準,按月進行評選評分,頒發積分券,村民用積分券兌換相應日用品。同時,開展評選好村民、示范家庭活動,引領全村村民參與到脫貧攻堅中來。
9月28日,又是梨樹村村民難忘的一天。市里醫院的10位專家醫生到村里義診,送醫送藥;市文化館的演員們為村民送上了一臺精彩絕倫的文藝演出;村兩委組織開展了一場趣味十足的運動會,每位村民都領到了精美獎品;州直教育系統職工捐贈的御寒衣物紛紛發到了村民手中。夜幕降臨,一場久違的露天電影在村委會前的小廣場準時上映,村民們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盡情享受著這美麗鄉村的幸福時光……
“第一”是一種模范、一根標桿,更是一種使命、一種擔當。
從初來乍到的人生地不熟到現在的人人熟、路路通,劉永把真情和汗水灑在了梨樹村,用心、用情、用智投身于梨樹村的脫貧攻堅和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豎起一面鮮亮的旗幟。
讓基礎設施先行“脫貧”

劉永在王思關家查看自來水使用情況
2018年3月,州教育局委派職業與成人教育處處長劉永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到梨樹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從駐村第一天起,劉永就一頭扎進村民家中,傾心交流、收集民意,精準識別、精準施策。
在走訪過程中,多數村民反映由于管道老化,水根本進不到家里,很多村民都靠喝河水或自個兒打水吃。
村民喝水難是大事,喝的水干不干凈更是關乎身體健康的大問題,劉永決心要把這件事管到底。在統一村干部思想后,他召開村民大會,統一村民意見,并成功申報梨樹村自來水管網改造工程。8月初,總造價25.6萬元的自來水管網改造工程正式開工,經過一個多月的施工,更換管道2600余米。
“哎呀,劉書記來了!”9月29日,走進74歲低保戶王思關家,老人正準備燒水蒸饅頭。
“王大爺,自來水用的怎么樣啊?”劉永一邊問,一邊打開水龍頭,清凌凌的自來水就“嘩嘩”地流了出來。
“還是自來水好啊,比我以前喝的那個水好太多了。”說著,老人打開村里新發的保溫瓶,滾滾熱氣冒了出來,“你看,我這剛燒的水,這水甜!”
在自來水管網改造期間,有村民反映,“路都挖壞了,以后怎么走呀?”劉永在村民大會上向大家承諾:“不要擔心路的問題,以后我們村的路將是最結實、最漂亮的。”
不僅如此,劉永還積極協調市交通局,對東溝至梨樹村涵洞水泥路面實施硬化,現在開車從梨樹村到鎮里用時不到半個小時;積極協調州教育局,先后投入18萬元專項扶貧資金,為村集體建3間聯排房,解決無房戶住房安全;不斷向鎮政府申請,為村里兩戶低保戶爭取指標,進行危房改造,并聯系負責任的施工隊,協助村民全程監督,嚴把質量關,順利完成8戶危房改造和6戶穿衣戴帽如期完工。在鎮政府大力支持下,全村柵欄建設工程動工,兩個施工隊進村開建,所有工程將于10月中旬完工。
“等柵欄施工結束后,我們把村里的路全都重新修好,兌現我給村民們的承諾。”劉永說。
通過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梨樹村原來“街道污水流、垃圾到處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晚上黑漆漆”的落后面貌一去不復返,也讓梨樹村脫貧奔小康的勁頭更足。
產業扶貧托起“小康夢”

劉永與村干部查看木耳菌袋
梨樹村三面環山,耕地面積少,又處在延吉市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環保要求苛刻,產業項目受限,村集體沒有產業收入,不但影響基層組織建設,而且制約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村里公益事業發展舉步維艱。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劉永與村干部共同制定了“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的發展思路,利用梨樹村天然綠色的生態環境,依托本村“延吉市鴻旺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發展有機木耳種植業。采取發包經營、集中回收、統一銷售的方式實施木耳種植,壯大村集體經濟。
2018年2月,申請扶貧資金30萬元,購進木耳菌袋12萬袋,以承包形式由村里三戶村民進行栽培和種植。同年7月,木耳共收獲近7000斤,預計收入可達36萬元。
在炙熱的三伏天里,不動都出汗,但為了節省開支,劉永帶著工作隊員裝木耳、到各單位宣傳木耳,還親自開車將木耳送到用戶手中。每天出的汗要浸透好幾件衣服,但工作隊員都心甘情愿,毫無怨言。
為推進梨樹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有效解決經濟結構不合理、產業項目發展類型單一的問題,劉永與村兩委班子進行深入調研,決定引進大豆深加工項目。
在州教育局和延吉市政府主要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劉永積極協調原延吉市錦城豆油加工廠,利用其閑置廠房和設備開展大豆深加工項目。工廠工作人員由村民自愿報名,采取按日計薪辦法,錯開農忙季節生產,讓村民有農業以外的收入來源。項目總投資18萬元,年加工大豆50萬斤,預計實現村集體年收入達6萬元以上。目前,延吉市政府、延吉市各中小學等機關事業單位食堂用的都是“錦城”豆油。
下村莊、上農戶,強組織、建檔卡,做調研、謀產業,劉永像上了發條的機器,把全部的精力和智慧都投入到脫貧事業中,在脫貧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真情幫扶 做群眾的貼心人

劉永教貧困戶王錫貞使用保溫瓶
作為下派“第一書記”,劉永深感責任重大,他充分利用駐村期間,走東家、串西家,與農民促膝談心,掌握村情民意。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有事找書記。漸漸地,大家都知道村里來了個“第一書記”,而且是個能辦實事、辦好事的“第一書記”。
村醫曾召獻就找到劉永,反映村衛生室冬季取暖一直是個大難題,村民都無法在衛生室就診。針對這一問題,劉永協調市衛計局對村衛生室、老年活動室及村部進行冬季取暖設施改造項目,新建的電熱炕讓常年陰冷的衛生室熱乎起來。
村民劉興福因債務糾紛讓市法院傳喚,劉永得知后,主動到市法院了解案情,并與法官分析原因,研究解決辦法。回村后,劉永積極為劉興福做思想工作,“不要讓困難嚇倒,有債務慢慢還,你的身后有村委會、還有工作隊。”
因缺少年青勞動力,每到春夏之交,村里衛生環境很差。5月末,在州教育局黨組的組織下,劉永在梨樹村召開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現場會議,以州直教育系統各單位包片到戶的方式與村民一起開展村容村貌治理專項活動。劉永還動員延邊二中、延吉市延河小學、市衛計局等300多人次到村參加義務勞動,清掃垃圾,栽育花苗500多株,美化綠化村容村貌建設。
為進一步讓廣大村民體會到扶貧政策帶來的紅利,劉永帶領工作隊積極籌建“黨愛超市”,以美麗庭院、和諧家庭、脫貧攻堅、志愿活動為評價標準,按月進行評選評分,頒發積分券,村民用積分券兌換相應日用品。同時,開展評選好村民、示范家庭活動,引領全村村民參與到脫貧攻堅中來。
9月28日,又是梨樹村村民難忘的一天。市里醫院的10位專家醫生到村里義診,送醫送藥;市文化館的演員們為村民送上了一臺精彩絕倫的文藝演出;村兩委組織開展了一場趣味十足的運動會,每位村民都領到了精美獎品;州直教育系統職工捐贈的御寒衣物紛紛發到了村民手中。夜幕降臨,一場久違的露天電影在村委會前的小廣場準時上映,村民們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盡情享受著這美麗鄉村的幸福時光……
“第一”是一種模范、一根標桿,更是一種使命、一種擔當。
從初來乍到的人生地不熟到現在的人人熟、路路通,劉永把真情和汗水灑在了梨樹村,用心、用情、用智投身于梨樹村的脫貧攻堅和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豎起一面鮮亮的旗幟。
【責編 王春榮】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