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正能量】鄭光燮:巧手“剪”出美好生活
【編者按】推崇人性真善美,弘揚社會正能量。1月9日,延吉市正式啟動“尋找身邊正能量”活動。為了配合活動順利開展,1月23日起,本網將陸續推出相關人物的優秀事跡,通過發掘、傳播和獎勵社會上的好人好事,讓更多的人看到社會和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讓“學好人、做好人”成為一種社會共識,將真善美的種子播撒到每一個人的心中,從而引導人民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形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社會氛圍。
此次參評對象不論戶籍所在地,只要是在延吉市生活和工作的社區居民,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個體工商業戶以及外來務工人員等,只要是能夠體現正能量的感人事跡均可參加評選。如果您的身邊有這樣的“正能量人物”,請您撥打延吉新聞網熱線電話0433——4361999,延吉新聞網會及時聯系采訪,推選“正能量人物”。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因為沒有人隨隨便便成功。很多人看到了成功人士身上的光鮮,其實這并不是他的全部,因為你沒看到他背后的付出和努力。今天記者想為大家介紹一位創業自強的人物,貧寒的出身,不幸的遭遇是他長風破浪守護理想的不竭動力。在經歷了時間的打磨,埋藏在他靈魂深處的光芒被日漸顯露,他就是延吉市五京美場的老板鄭光燮。

鄭光燮經營的五京美場 韓丹 攝

鄭光燮正在為顧客理發 韓丹 攝
鄭光燮出生在和龍頭道的一個小山村,家里排行老七。由于家里生活非常貧困,鄭光燮從小就跟著哥哥姐姐干農活,吃穿也都是用兄長的舊物。由于家里沒錢供他讀書,鄭光燮小學后就輟學了。看到鄰居家的小朋友吃的好、用的好,小小年紀的鄭光燮就立志:終有一天他要走出山溝,不再過窮日子。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10多歲時,在一次事故中鄭光燮的左手肘關節粉碎,導致其左臂殘疾,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沉痛的打擊,讓鄭光燮一度消沉。每當看到父母雙親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勞作,鄭光燮都咬牙不甘忍受命運的擺布,他一心想靠雙手改變自己和家人的命運。
20歲出頭,鄭光燮鼓足勇氣走出農村,來到延吉打工。由于受身體情況限制,鄭光燮在就業路上屢屢碰壁。沒有技能、資金,鄭光燮無奈下開始倒賣起小食品。由于他為人實在,賣東西從不缺斤少兩,生意做得還算不錯,維持生計后還有些結余。就這樣,鄭光燮從倒賣小食品做到服裝生意,他一邊積累資金一邊為自己的未來發展尋找方向。鄭光燮堅信腳下的土地充滿著機遇,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在延吉創造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
30歲時,鄭光燮根據興趣的指引,報名參加了美發培訓學校,開始學習美發。從小鄭光燮就對美發感興趣,走進培訓學校后,鄭光燮更是得心應手,上手非常快。他做了5個月的學員后,便拿出了5000元積蓄,在延吉市鐵南租了一個9平米的門市成立了屬于自己的美發店。
小店開業后鄭光燮每天笑臉迎客,可是由于學藝不精,小店的生意沒有達到預期。每天的收入勉強維持生計,幾度沒錢交房租。生意做得不溫不火,日子過得緊緊巴巴,還經常有挑剔的顧客,挑戰鄭光燮的技藝和耐心。多少次鄭光燮都在懷疑,當初選擇做美發行業的決定是否正確。想想一直默默支持自己的回頭客,想想農村還在過苦日子的父母,鄭光燮不能輕言放棄。
面對顧客的審美需求,鄭光燮認識到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給小店找到出路。作為朝鮮族理發師,鄭光燮利用網絡便利條件,向韓國的發型師求教,了解時尚前線資訊。他開始不斷學習,提升技藝。在他的不斷努力下,顧客的滿意度不斷提升。生意日漸紅火,還有了一群“鐵桿”顧客。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鄭光燮承擔起照顧父母的重任,將父母帶到延吉和自己享福。

五京美場獲得榮譽 韓丹 攝

鄭光燮向記者介紹自己設計的發型 韓丹 攝
在生意上一切順風順水的鄭光燮,開始考慮到人的社會價值。每當想到自己初到延吉的那段日子,鄭光燮就會思緒萬千。想到身邊還有很多像自己一樣由身體特殊沒有一技之長,難就業、難生存的殘疾朋友,鄭光燮就想為他們做些事。在朋友的幫助下,鄭光燮加入了殘聯,并將自己的美場設立為延吉市殘疾人事業發展促進會美發培訓基地。他免費為殘疾人朋友培訓美發技能,推薦其就業。鄭光燮還積極與社區溝通,幫助社區有就業意愿的無業、失業人員做免費的培訓。
目前,在鄭光燮的幫助下,近20名殘疾人朋友,重樹生活信心,找到了理想的工作。鄭光燮為建工街道長生社區轄區內培訓失業、無業人員35名。2011年、2012年“五京美場”連續獲得延吉市殘疾人就業工作先進單位的稱號。
每次幫助失業人員再就業,幫助殘疾朋友重樹生活信心,鄭光燮都收獲了難以言語的快樂。他感慨作為一名美發師,還能通過手藝實現人生價值,甚至改變別人的人生。從那時起,他便決心從點滴做起,回饋社會。他開始為貧困家庭人員免費理發,為殘疾人、學生低價理發,上門為行動困難老人和病人義務服務。10余年來,他服務的范圍不斷擴大,用點滴之愛溫暖身邊的人,為社會傳遞正能量。
從9平米的小門臉,到150平米的產權門市;從靠天吃飯,到擁有500余名會員;從為自己生存,到服務社會弱勢群體,鄭光燮在一步步努力著,用雙手實現著人生的價值。
此次參評對象不論戶籍所在地,只要是在延吉市生活和工作的社區居民,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個體工商業戶以及外來務工人員等,只要是能夠體現正能量的感人事跡均可參加評選。如果您的身邊有這樣的“正能量人物”,請您撥打延吉新聞網熱線電話0433——4361999,延吉新聞網會及時聯系采訪,推選“正能量人物”。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因為沒有人隨隨便便成功。很多人看到了成功人士身上的光鮮,其實這并不是他的全部,因為你沒看到他背后的付出和努力。今天記者想為大家介紹一位創業自強的人物,貧寒的出身,不幸的遭遇是他長風破浪守護理想的不竭動力。在經歷了時間的打磨,埋藏在他靈魂深處的光芒被日漸顯露,他就是延吉市五京美場的老板鄭光燮。

鄭光燮經營的五京美場 韓丹 攝

鄭光燮正在為顧客理發 韓丹 攝
鄭光燮出生在和龍頭道的一個小山村,家里排行老七。由于家里生活非常貧困,鄭光燮從小就跟著哥哥姐姐干農活,吃穿也都是用兄長的舊物。由于家里沒錢供他讀書,鄭光燮小學后就輟學了。看到鄰居家的小朋友吃的好、用的好,小小年紀的鄭光燮就立志:終有一天他要走出山溝,不再過窮日子。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10多歲時,在一次事故中鄭光燮的左手肘關節粉碎,導致其左臂殘疾,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沉痛的打擊,讓鄭光燮一度消沉。每當看到父母雙親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勞作,鄭光燮都咬牙不甘忍受命運的擺布,他一心想靠雙手改變自己和家人的命運。
20歲出頭,鄭光燮鼓足勇氣走出農村,來到延吉打工。由于受身體情況限制,鄭光燮在就業路上屢屢碰壁。沒有技能、資金,鄭光燮無奈下開始倒賣起小食品。由于他為人實在,賣東西從不缺斤少兩,生意做得還算不錯,維持生計后還有些結余。就這樣,鄭光燮從倒賣小食品做到服裝生意,他一邊積累資金一邊為自己的未來發展尋找方向。鄭光燮堅信腳下的土地充滿著機遇,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在延吉創造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
30歲時,鄭光燮根據興趣的指引,報名參加了美發培訓學校,開始學習美發。從小鄭光燮就對美發感興趣,走進培訓學校后,鄭光燮更是得心應手,上手非常快。他做了5個月的學員后,便拿出了5000元積蓄,在延吉市鐵南租了一個9平米的門市成立了屬于自己的美發店。
小店開業后鄭光燮每天笑臉迎客,可是由于學藝不精,小店的生意沒有達到預期。每天的收入勉強維持生計,幾度沒錢交房租。生意做得不溫不火,日子過得緊緊巴巴,還經常有挑剔的顧客,挑戰鄭光燮的技藝和耐心。多少次鄭光燮都在懷疑,當初選擇做美發行業的決定是否正確。想想一直默默支持自己的回頭客,想想農村還在過苦日子的父母,鄭光燮不能輕言放棄。
面對顧客的審美需求,鄭光燮認識到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給小店找到出路。作為朝鮮族理發師,鄭光燮利用網絡便利條件,向韓國的發型師求教,了解時尚前線資訊。他開始不斷學習,提升技藝。在他的不斷努力下,顧客的滿意度不斷提升。生意日漸紅火,還有了一群“鐵桿”顧客。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鄭光燮承擔起照顧父母的重任,將父母帶到延吉和自己享福。

五京美場獲得榮譽 韓丹 攝

鄭光燮向記者介紹自己設計的發型 韓丹 攝
在生意上一切順風順水的鄭光燮,開始考慮到人的社會價值。每當想到自己初到延吉的那段日子,鄭光燮就會思緒萬千。想到身邊還有很多像自己一樣由身體特殊沒有一技之長,難就業、難生存的殘疾朋友,鄭光燮就想為他們做些事。在朋友的幫助下,鄭光燮加入了殘聯,并將自己的美場設立為延吉市殘疾人事業發展促進會美發培訓基地。他免費為殘疾人朋友培訓美發技能,推薦其就業。鄭光燮還積極與社區溝通,幫助社區有就業意愿的無業、失業人員做免費的培訓。
目前,在鄭光燮的幫助下,近20名殘疾人朋友,重樹生活信心,找到了理想的工作。鄭光燮為建工街道長生社區轄區內培訓失業、無業人員35名。2011年、2012年“五京美場”連續獲得延吉市殘疾人就業工作先進單位的稱號。
每次幫助失業人員再就業,幫助殘疾朋友重樹生活信心,鄭光燮都收獲了難以言語的快樂。他感慨作為一名美發師,還能通過手藝實現人生價值,甚至改變別人的人生。從那時起,他便決心從點滴做起,回饋社會。他開始為貧困家庭人員免費理發,為殘疾人、學生低價理發,上門為行動困難老人和病人義務服務。10余年來,他服務的范圍不斷擴大,用點滴之愛溫暖身邊的人,為社會傳遞正能量。
從9平米的小門臉,到150平米的產權門市;從靠天吃飯,到擁有500余名會員;從為自己生存,到服務社會弱勢群體,鄭光燮在一步步努力著,用雙手實現著人生的價值。
【責編 王春榮 李軍廣】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