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稼漢樸京勛巧手編織延邊風情

孫陽/圖
窮途末路之際習得一門手藝,卻仍難擺脫貧困的糾纏。在編織工藝品的道路上,樸京勛一路跌跌撞撞,有過希望、有過挫折、想過放棄,可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從單一的中國結到如今的展現民族文化的朝鮮族民俗手工藝品,“巧娘”樸京勛編出東西的種類越來越多,信念也越來越堅定。“能夠體現朝鮮族民族特色的掛件在延邊地區很少見,我既然掌握了這門手藝,就要盡量發揮,并且一直堅持下去。”
◆生活窘迫時 意外踏進編織門
樸京勛曾是龍井市智新鎮一個地地道道的莊稼漢,依靠種地維持生活。2005年夏天,他前往四平市謀生。抵達四平后不久,他身上的600元錢就已所剩無幾。一個莊稼漢到底能做些什么呢?面對陌生的環境,樸京勛茫然了。就在他以為自己窮困難當,只能離開四平時,一條招聘中國結編織學員的廣告吸引了他。
“男人也能編織中國結嗎?”為了習得一門維持生活的手藝,樸京勛忐忑地撥打了中國結學習班的咨詢電話,得到了肯定答復。“走進教室的一剎那,眼前的景象讓我覺得很震撼。小小的教室里掛滿了火紅的中國結。”激動之余,樸京勛的腦子飛速旋轉。“中國結在延邊有沒有市場?”“如果其中加入朝鮮族特色元素,能不能被大眾所接受?”面對這些問題,他陷入了沉思。
2005年10月末,經過幾天的反復思量,樸京勛決定學習編織中國結。500元學費對當時的他來說無疑是一筆巨款,無奈之下,他硬著頭皮向親朋借錢,勉強湊齊了學費。
“老師說我肯定能成功,因為像我一樣,經過反復思考后才來學習的人很少,我覺得老師的這句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秉持著一定能成功的信念,樸京勛開始正式學習中國結的編織技藝。
◆不懼挫與敗 昂首踏上編織路
“要想編好中國結必須要手巧、心細,我是一個大男人,沒有任何編織基礎,總是笨手笨腳的,要學會這門技術必須多用些心。”沒有編織基礎的樸京勛有著一股認真勁兒和執著勁兒。
從出租房到學習班,13公里的路程,未帶冬衣的樸京勛每天都穿著單薄的秋衣,渾身發抖地往返穿梭。“我沒時間去打工,坐公交車的錢沒有,吃飯的錢也拿不出來。我曾經連續半個月沒吃過一頓大米飯,每頓飯都是蒸土豆。”為了能夠繼續留在四平市學習編織中國結,樸京勛甚至讓遠在龍井市的姐姐幫他賣掉了家中僅剩的200斤大米,用以換取繼續學習的費用。
2006年春節過后,樸京勛懷揣著貸款來的5000元錢,從龍井出發,到四平市繼續學習。通過3個月的刻苦鉆研,樸京勛牢牢掌握了中國結的編織技巧,決定回家創業。為了拓展業務,掌握更多的技藝,樸京勛在沈陽市購買原料時,順手購買了一對編織而成的金魚和一串花生。回到家后,樸京勛照著樣本研究了3天,掌握了金魚和花生的編織手法。
為了找到銷路,樸京勛拿著辛苦編織的第一批產品:一串花生、一對金魚和一個中國結,走街串巷,向龍井市的大小工藝品店兜售。然而,令樸京勛沒想到的是,店家們對他編織的手工藝品并不感興趣。
2006年6月,樸京勛來到延吉市。白天,他“貓”在出租房里編織工藝品,晚上,再拿著做好的工藝品到北大市場兜售。“不好賣,雖然很多人喜歡這些工藝品,但真正肯花錢購買的人卻很少。”同年11月,因無法賣出工藝品,樸京勛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不得已,他放棄了編織、出售工藝品,開始靠打工維持生活。
此后的一年,樸京勛都沒有編過東西。“真的灰心了,沒想到編織工藝品這條路這么難走。”2008年,樸京勛因生活窘迫,準備變賣一些家當,偶然翻出了當年購買的編織材料。“一大包材料估計能賣幾百元,可是幾百元花完了怎么辦,我還是沒錢啊。”看著塵封一年之余的編織材料,樸京勛感慨萬千,決心撿起老本行。
沒有柜臺、沒有店鋪,他就用雙肩挑著各色的小掛件,走街串巷吆喝著賣,這一次,他嘗到了從未有過的甜頭。
◆融民族特色 放眼瞭望編織夢
2009年,樸京勛憑借著編織手藝,偶然結識了旅游部門的工作人員。“他讓我盡量將朝鮮族的民族特色融入到工藝品中,因為只有這樣,民俗工藝品才會有銷路。”受到點撥后,樸京勛立刻回到家中,對朝鮮族的民族特色進行研究。
幾天后,朝鮮族民俗工藝品——頂水罐在樸京勛的手中誕生,此后,辣椒串、玉米串、蝴蝶、蘋果、簸箕等接踵而至,掛滿了他的出租房。
“編織手工藝品需要花費很多的精力和時間,為了編好一個巴掌大小的簸箕,我研究了3個月,失敗的次數多得數不清。”失敗乃成功之母,時至今日,樸京勛已成功研究出了30余種工藝品的編織方法。5月17日,樸京勛參加了吉林省首屆旅游大集,向省內外游客展現朝鮮族民俗特色手工藝品。“之前,我的產品都是在州內銷售。沒想到,那次去長春,竟然有4個人想與我合作。現在旅游業發展了,旅游產品有了銷路,我覺得,我編織的工藝品有很大的市場前景。”樸京勛告訴記者,雖然他如今的生活還不富裕,但是他堅信,他編織的工藝品會越來越受歡迎。
“現在,我舍不得這些東西了,既然我學會了這門技術,我就要堅持下去,向國內外的人展示朝鮮族的民族特色。”樸京勛說。
【責編 王春榮】
分享:
更多
版權信息:如需轉載,請您必須注明,信息來源《延邊新聞網》
記者:鄭阿敏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